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載於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關聯及學習的方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而三字經云:「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強調「誠」的重要,誠即是《大學》中所述說的「誠意」。「誠」被說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謂「不誠無物」,至誠的人才能充分的發揮本性與感化人群,進而成為人們的最高典範。(轉載自中文維基百科網)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關聯及學習的方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而三字經云:「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強調「誠」的重要,誠即是《大學》中所述說的「誠意」。「誠」被說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謂「不誠無物」,至誠的人才能充分的發揮本性與感化人群,進而成為人們的最高典範。(轉載自中文維基百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