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統
祖師傳承表
共64代:分前東方18代、西方28代、東方後18代。
前東方18代
伏羲氏 教民佃漁畜牧,開示先天八卦。
神農氏 始農業,嚐百草,開示醫藥。
黃帝 始制衣裳、文字、禮樂等,開文明,伐蚩尤。
堯 聖德配天,《尚書》傳心。
舜 聖德配地,《尚書》傳心。
禹 聖德配水,《尚書》傳心。
商湯王 聖德開殷,伐夏桀,救民於水火。
周文王 聖德,示後天八卦,成西岐樂土。
周武王 聖德開周,伐商紂,救民於水火。
周公 制禮作樂,立周八百。
老子 道祖,傳《道德經》,渡化釋迦牟尼——佛祖,傳《雜阿含經》。
孔子 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接續道體,傳述《六經》,廣開儒教,德配天地,承前啓後,千古一人,不可逾越。
顏子 復聖公。受聖學心法,為孔門第一。
曾子 宗聖公。受聖學心法,作《大學》,述《孝經》。
子思 述聖公。孔聖孫,得真傳,作《中庸》。
孟子 亞聖公。子思門下,獨傳心法,述《孟子》。
西方28代祖- 釋迦如來 (佛教創始者)
-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付囑摩訶迦葉。」 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 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
- 摩訶迦葉尊者 (一祖)
- 時迦葉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錯謬乎?」皆曰:「不異世尊所 說。」迦葉乃告阿難言:「我今年不久留,今將正法付囑於汝。汝善守護,聽吾偈言 。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說偈已,乃持僧伽梨衣 入雞足山,俟慈氏下生。即周孝王五年丙辰歲也。
- 阿難尊者(二祖) →三祖
- 阿難尊者乃告之曰:「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摩訶迦葉尊者) ,迦葉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汝受吾教,當聽偈言: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 商那和修尊者(三祖)
- 商那和尊者乃告曰:「昔如來以無上法眼付囑迦葉。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 今付汝,勿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言: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 是法非心法。」
- 優婆瞿多尊者(四祖)
- 優婆瞿多尊者仍告之曰:「汝父嘗夢金日而生汝,可名提多迦。」復謂曰 :「如來以大法眼藏,次第傳授,以至於我。今復付汝,聽吾偈言:心自本來心,本 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付法已,乃踊身虛空,呈十八變,却復本 座,跏趺而逝。提多迦以室內籌用焚師軀,收舍利,建塔供養。即平王三十年庚子歲 也。
- 提多迦尊者(五祖)
- 提多迦尊者乃告彌遮迦曰:「昔如來以 大法眼藏密付迦葉,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當護念之。」乃說偈曰:「通 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說偈已,踊身虛空作十八變, 火光三昧,自焚其軀。彌遮迦與八千比丘同收舍利,於班荼山中起塔供養。即莊王五 年己丑歲也。
- 彌遮尊者(六祖)
- 彌遮尊者乃告之曰:「正法眼藏,今付於汝, 勿令斷絕。」乃說偈曰:「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祖說偈已,入師子奮迅三昧,踊身虛空,高七多羅樹,却復本座,化火自焚。婆須蜜收靈骨,貯七寶函,建浮圖寘于上級。即襄王十五年甲申歲也。
- 波須密尊者(七祖)
- 波須密尊者復告之曰:「如來正 法眼藏,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乃說偈曰:「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 時,無是無非法。」即入慈心三昧。時梵王帝釋及諸天眾俱來作禮,而說偈言:「賢 劫眾聖祖,而當第七位。尊者哀念我,請為宣佛地。」尊者從三昧起,示眾曰:「我 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識佛地,離有無故。」語已,還入三昧,示涅槃相。難提即於 本座起七寶塔,以葬全身。即定王十七年辛未歲也。
- 佛陀難提尊者(八祖)
- 復告之曰:「我今以如來正法眼藏付囑於汝,勿令斷絕。」乃說偈曰:「虛空無內外,心法 亦如此。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伏馱承師付囑,以偈讚曰:「我師禪祖中,當 得為第八。法化眾無量,悉獲阿羅漢。」爾時佛陀難提即現神變,却復本座,儼然寂 滅。眾與寶塔,葬其全身。即景王十年寅歲也。
- 伏馱密多尊者(九祖)
- 祖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 付於汝。汝護念之。」乃說偈曰:「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 非偽。」祖付法已,即入盡三昧而般涅槃。眾以香油旃檀闍維,收舍舍利,建塔于那 爛陀寺。即敬王三十三年甲寅歲也。
- 波栗濕縛尊者(亦稱脋尊者)(十祖)
- 乃說偈曰:「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祖付法已,即現神變而入涅槃 ,化火自焚。四眾各以衣祴盛舍利,隨處與塔而供養之。即貞王二十七年己亥歲也。
- 富那夜奢尊者(十一祖)
- 即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即說偈曰:「迷悟如隱顯,明 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尊者付法已,即現神變,湛然圓寂。眾興寶 塔,以閟全身。即安王十九年戊戌歲也。
- 馬鳴菩薩(十二祖)
- 復告 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汝聽偈言: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 法,非取亦非離。」付囑已,即入龍奮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輪相,然後示滅。 四眾以真體藏之龍龕。即顯王四十二年甲午歲也。
- 迦毘摩羅尊者(十三祖)
- 復告之曰:「今以如來大法眼藏,付囑於汝。諦 聽偈言: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付法已,即現神變 ,化火焚身。龍樹收五色舍利,建塔焉。即赧王四十六年壬辰歲也。
- 龍樹菩薩(十四祖)
- 後告上首弟子迦那提婆曰:「如來大法眼藏今 當付汝。聽吾偈言: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瞋亦無喜。」付法 訖,入月輪三昧,廣現神變,復就本座,凝然禪寂。迦那提婆與諸四眾,共建寶塔以 葬焉。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己丑歲也。
- 迦那提婆尊者(十五祖)→十六祖
- 乃告上足羅候羅多而付法眼。偈曰:「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 亦無始。」祖說偈已,入奮迅定,身放八光,而歸寂滅。學眾興塔而供養之。即前漢 文帝十九年庚辰歲也。
- 羅侯羅多尊者(十六祖)
- 祖命僧伽難提而付法眼。偈曰:「於 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祖付法已,安坐歸寂。四眾建 塔。當前漢武帝二十八年戊辰歲也。
- 僧迦難提尊者(十七祖)
- 祖曰:「善哉!善哉!繼吾道者,非子而誰?」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無生 ,因地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祖付法已,右手攀樹而化。大眾議曰: 「尊者樹下歸寂,其垂蔭後裔乎!」將奉全身於高原建塔,眾力不能舉,即就樹下起 塔。當前漢昭帝十三年丁未歲也。
- 迦耶舍多尊者(十八祖)
- 授具訖,付法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祖付法已,踊身虛空,現十八種神變,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眾以舍利起塔。當前漢 成帝二十年戊申歲也。
- 鳩摩羅多尊者(十九祖)
- 既受具,祖告曰:「吾今寂滅時至,汝當紹行化跡。 」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又云 :「此是妙音如來見性清淨之句,汝宜傳布後學。」言訖,即於座上,以指爪剺面, 如紅蓮開出,大光明照耀四眾,而入寂滅。闍夜多起塔。當新室十四年壬午歲也。
- 闍夜多尊者(二十祖)
- 祖曰:「汝久植眾德,當繼吾宗。聽吾偈曰:言不合 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祖付法已,不起於座,奄然歸寂 。闍維,收舍利建塔,當後漢明帝十七年甲戌歲也。
- 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一祖)
- 即與授具,付法。偈曰:「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 亦非古。」祖付法已,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眾仰瞻虔請,復坐跏趺而逝。荼 毗得舍利,建塔。當後漢殤侶,建塔。當後漢殤帝十二年丁巳歲也。
- 摩拏羅尊者(二十二祖)
- 祖曰:「我有無上法寶,汝當聽受 ,化未來際.」而說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時鶴淪無憂。」時鶴眾聞偈,飛鳴而去。祖跏趺,寂然奄化。鶴勒那與寶印王起塔 。當後漢桓帝十九年乙巳歲也。
- 鶴勒那尊者(二十三祖)
- 祖曰:「吾滅後五十年,北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吾將 滅矣,今以法眼付囑於汝,善自護持。」乃說偈曰:「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 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師子比丘聞偈欣愜,然未曉將罹何難,祖乃密示之。言訖 ,現十八變,面歸寂。闍維畢,分舍利,各欲興塔。祖復現空中而說偈曰:「一法一 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大眾聞偈,遂不復分,就馱都場而 建塔焉。即後漢籐?」大眾聞偈,遂不復分,就馱都場而建塔焉。即後漢獻帝二十年 己丑歲也。
- 師子尊者(二十四祖)
- 王果怒曰:「吾素歸心三寶,何乃構害,一至于 斯!」即命破毀伽藍,袪除釋眾。又自秉劍,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祖 曰:「已得蘊空。」王曰:「離生死否?」祖曰:「已離生死。」王曰:「既離生死 ,可施我頭。」祖曰:「身非我有,何吝於頭!」王即揮刃,斷尊者首。白乳涌高數 尺,王之右臂旋亦墮地,七日而終。太子光首歎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禍?」時有象 白山僊人者,深明因果,即為光首廣宣宿因,解其疑網。﹝事具聖冑集及寶林傳。﹞ 遂以師子尊者報體而建塔焉。當魏齊王二十年己卯歲也。
- 婆舍斯多尊者(二十五祖)
- 祖曰:「此衣為難故,假以證明;汝身無難,何假其衣 ?化被十方,人自信向。」不如密多聞語,作禮而退。祖現于神變,化三昧火自焚, 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勝王創浮圖而祕之。當東晉明帝太寧三年乙酉歲也。
- 不如密多尊者(二十六祖)
- 祖又謂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勢至菩薩是也。此聖之後,復出二 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四五年內,却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 羅。付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祖 付法已,即辭王曰:「吾化緣已終,當歸寂滅。願王於最上乘,無忘外護。」即還本 座,跏趺而逝,化火自焚。收舍利塔而瘞之。當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戊子歲也。
- 般若多羅尊者(二十七祖)
- 既受具戒,祖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 今囑汝,聽吾偈曰: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尊者 付法已,即於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虛空,高 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當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歲。祖因 東印度國王請,祖齋次,王乃問:「諸人盡轉經,唯師為甚不轉?」祖曰:「貧道出 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
- 達摩初祖(二十八祖)
東方前十八代
1. 太昊伏羲氏: 姓風,有聖德,像日月之明。建都城,教人民漁獵及畜牧。始畫「八卦」,推演天地間的道理,後人演為六十四卦,用以占卜吉凶。在位一百一十五年,拜鬱華子得道。燃燈古佛化身,為東方掌春天的天帝,木神勾芒為其輔佐。
2. 炎帝神農氏: 姓姜,遷都城於曲阜,教人民耕種,遍嚐百草,作成醫書,在位一百四十年,拜赤松子得道。 連山易, 以艮卦為第一卦。
3. 黄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都城在有熊,西元前二千六百餘年, 為中華
民族開始建國者, 有許多發明,如宮室、貨幣、衣服、舟車、弓、矢、指南車曆
數等。在位一百年,曾拜師七十二位,不得心傳,最後拜訪廣成子而得道。
歸藏易, 以坤卦為第一卦。
4. 少昊:軒轅黃帝之子,名摯。建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
5. 顓頊: 玄帝,昌意之子,建都於帝丘。黃帝訓顓頊云: 「 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大圜者天也,大矩者地也,法天法地,即可治民。」
6. 帝嚳: 軒轅之曾孫,号高辛氏,建都亳,在位七十年。
7. 帝堯陶唐氏: 姓伊耆,號放勛,初封於陶,後又封唐。都城在冀,帝堯時開
始傳心法,在位百年,傳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
厥中」給舜。「 禪讓遜位。」孔子讚曰: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8. 帝舜有辛氏: 姓姚,都城在蒲阪,在位四十八年。 人們敬仰他的仁慈孝心,特作詩讃頌他。隊隊耕春象 紛紛耕草禽 嗣堯登帝位 孝感動天心
9. 大禹: 姓姒,都城在安邑,國號夏,傳國四百三十九年。禹以金德生於青陽末期,上天降劫,洪水泛濫,大禹領命,遂疏九河。後由舜授以心法,乃接續道統。
10. 伊尹, 諱摯, 商之賢相。耕於 有莘氏之野, 湯三以幣聘之, 始往湯, 湯崩, 其孫太甲無道, 伊尹放之於秱,三年, 太甲悔過, 復歸於毫。
11. 成湯:姓子,名履契,都城在毫,傳國六百四十四年。成湯伐夏救民,天下歸之,承繼君王道統,是為紅陽之始。 商王成湯, 善政親民, 每年出巡, 一天, 正當風和日麗, 百鳥共嗚, 群獸騰躍之際, 看見獵人成群佈置陷阱和羅網, 佈網的人喜氣洋洋高聲祝道:「從天上來者, 從地下來者, 從四方來者, 都進我的羅網中, 無一漏網。」
商王聽了於心不忍, 便向前將網解除三面, 只留一面, 祝道: 「想到左邊便到左邊;
想到右邊就到右邊; 想向上去便向上去; 想往下來便往下來, 不活命的, 便入我的網中。」網開三面的佳話傳遍天下。
12. 太公望: 本姓姜氏, 名尚, 字子牙, 道號飛熊。周朝東海許州人, 乃金精子降世。年老隱於磻溪, 垂釣渭水, 日誦黃庭, 悟道修真。姜公曰:「吾在此名雖垂釣, 我自意不在魚,吾在此守清雲而得路, 撥陰翳而騰霄,豈可曲中取魚乎, 非丈夫之所為也。吾寧在直中取, 不向曲中求, 不為錦鱗設, 只釣王與侯。」故魚鈎是直的。後來文王出獵, 遇於渭水, 與語大悅, 立為師。武王尊為尚父, 封於齊營丘。太公常勸世人說:「善事莫貪, 惡事莫樂, 見善如渴, 聞惡如聾, 為善最樂, 道理最大。」文說: 仁慈者壽, 凶暴者亡。
13. 周文王:姓姬,名昌,如來古佛化身。受命於天,命掌紅陽道盤。文王為人至孝, 為世子時, 朝於父親, 一日三次, 侍膳, 必問寒暖如何; 食之, 必問所膳如何, 未嘗一日稍倦, 其至行如此。造「文王八卦」,演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各卦彖辭,發揚道旨。
第 十三代祖武王:文王之子,名發,以木德王。紅陽初,周國師姜尚點將封神,
即在此時。 武王事文王至孝, 亦如文王之事奉王季, 每日必問安親膳, 文王一飯亦一飯, 文王再飯亦再飯; 其純孝也如此。君子曰: 文武聖聖相承, 孝德可以冠萬世。
第十三代祖周公:文王之子,姓姬名旦, 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成王以周公之功勞很大, 以魯國封其子伯禽, 周公告誡他說:「往矣, 子無以魯國驕士, 吾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王也, 又相天子, 吾於天下亦不輕矣, 然一沐三握髮, 一飯三吐
哺, 猶恐失天下之士, 吾聞, 德行寬裕, 守之以恭者榮; 土地廣大, 守之以儉者安; 祿
位尊盛, 守之以卑者貴; 人衆兵強, 守之以畏者勝; 聰明睿智, 守之以愚者善; 博文強記, 守之以淺者智。」周公在這段話,深深以驕吝為戒。定禮樂制度,自武王而受「十六字心法」。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驕且吝, 其餘不足觀矣。」
第十四代祖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聃尼。楚國苦縣曲仁里人,拜鴻釣子為師才得真道,作《道德經》、《清静經》,為道教之祖, 其实道教淵源於元始,由元始而化三清, 三清乃是三位一体, 表無極. 太極. 皇極, 以三極而立極, 繼傳元始之大道。
孔子問禮於柱子之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 其人與骨皆已朽矣, 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 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 良賈深藏若虛,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 謂弟子曰:「烏吾知其能飛, 魚吾知其能游, 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 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 其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求到真道才有猶龍之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第十五代祖孔子: 姓孔,名丘,字仲尼,山東曲阜縣闕界里人, 生於西元前五五一年。曾在魯國為官,後因聖人之道不得行,乃棄官周遊列國,晚年時回魯國,作春秋,删詩書,定禮樂,為儒教之祖。 德修謗興, 道高毀來, 正所謂取人之真心。孔子亦有三次大考難:
1.匡國遇難: 當孔子路過匡地時, 因為長相, 似權臣陽虎, 而被誤會, 匡人要加以殺害, 任孔子如何解釋, 都不相信, 幸有子路與顏回的安排, 才脫險。
2.削跡伐檀之辱: 孔子到宋國的一棵大樹下設杏壇講道時, 為司馬桓魋所毁謗,並欲置之於死地, 幸好有弟子先知情, 經過一番安排後, 才脫險離開宋國, 司馬桓魋撲空, 氣得火冒三丈, 命令拆了杏壇, 砍倒大樹, 並派人將孔子及弟子走過的足跡, 挖掉三寸, 極盡侮辱聖哲。
3.陳蔡絕糧: 當孔子在陳國傳道, 經過一段時期後, 道不行欲歸魯, 離開陳國, 正當走到陳國邊境, 要進入蔡國的國境時, 不意吳王夫差派兵伐陳, 在兵荒馬亂中, 遭到絕糧七日的危機, 弟子餓的餓, 病的病, 幾乎無法支持下去, 這時子路憤憤不平的發起牢騷說: 「君子亦有窮乎?」孔子却鼓舞地回答: 君子固窮, 小人窮斯濫矣。
第十六代祖顏回--復聖: 顏子名回, 字子淵, 春秋魯國昌平鄉人, 今山東省曲阜縣人, 生於西元前五二一年, 少孔子三十歲, 天資聰睿, 敏而好學, 孔子讚曰:「回之為人也, 擇乎中庸, 得一善, 則拳拳服膺, 而弗失之矣。」「回聞一知十, 不遷怒, 不貳過, 其心三月不違仁, 其餘, 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顏子問仁, 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 而由人乎哉?」顏子曰: 「請問其目?」
孔子曰: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顏回曰:「回雖不敏, 請事斯語矣!」
第十六代祖曾子-- -宗聖: 名參字子輿, 春秋魯國南武城人, 父名曾晳, 皆為孔子弟子, 曾子為人忠厚, 事親至孝, 悟天道一貫之旨, 傳孔子之道, 以授子思。
孔子對曾子曰: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 唯。子出。門人問曰: 何謂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子貢嘆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
曾子一日三省己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曾子除了傳述傳道之外, 還著述大學與孝經永垂不朽的經書。
第十七代祖 子思-- -述聖: 姓孔,名伋,伯魚之子,孔子之孫。受業於曾子,子思懼夫愈久愈失其真, 於是推堯舜以來相傳之意, 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互演繹作《中庸》四十七篇,獨傳孔門心法。
朱子引述程子之語曰: 不偏之謂中, 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 子思恐其久而差也, 故筆之以書, 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 中散為萬事, 末復合為一理, 放之則彌六合, 卷之則退藏於密, 其味無窮, 皆實學也。
中庸: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第十八代祖孟子-- -亞聖:姓孟,名軻,戰國鄒人(今山東省鄒縣) 生於西元前三七二至二八九年。受業於子思而得天命,著《孟子》七篇,闡發儒教真理,世稱亞聖。 孟子以仁義為旨, 勸善化民, 導人入聖。
孟子曰:「仁, 人心也; 義, 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求, 哀哉!人有鷄犬放, 則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 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盡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則知天矣。存其心, 養其性, 所以事天,殀壽不貳, 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養心莫善於寡慾。
孟子曰:「君子之於禽獸也, 見其生, 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後東方18代
達摩初祖--禪門玅法東渡之始。
慧可二祖--謚大弘禪師。
僧粲三祖--謚鑒智禪師。
道信四祖--謚大醫禪師。
弘忍五祖--謚大滿禪師。
慧能六祖--謚大鑒禪師。述《六祖壇經》,開禪宗心傳。
白玉蟾與馬丹陽七祖--全真道大師,白馬二祖。
羅思孚八祖--表字夢鴻,號蔚羣。羅教始祖,乃太上老君大弟子公遠真人化身,明山東萊州府即墨縣人,居北直隸密雲衛弘法,誕辰為正月初八日。
黃德輝九祖--乃元始天尊化身,江西饒州府鄱陽縣人。
吳紫祥十祖--號靜林,即文昌帝君化身[點擊以查證來源],於清 康熙乙未八月十三日降誕於江西撫州金溪縣。
何了苦十一祖--號若道,乃斗母星君化身[點擊以查證來源]。於乾隆年間降誕於江西廣信府貴溪縣三板橋,誕辰為三月初九日。
袁退安十二祖--號志謙,又號無欺,乃元始天尊化身,於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五月十三日降誕於貴州龍里縣。
楊還虛十三祖--號守一,乃觀音古佛化身[點擊以查證來源]。於嘉慶元年七月二十三日降誕於四川成都府新都縣。
徐還無十三祖--徐氏與楊並稱十三祖,皆系袁十二祖所渡。徐氏號吉南,乃彌勒古佛化身。於乾隆八年八月初七日降誕於四川成都府新都縣。
徐、楊十三祖後,為「五老」掌教。
陳祖火精 - 號玉賢,四川成都府新都縣人,掌五行火部道盤。
宋祖木成 - 於湖南長沙潭州城,掌五行木部道盤。
安祖土道 - 於湖南長沙寧鄉縣掌五行土部道盤。
彭祖水德 - 號浩然,又名滄海覺真子,儒童素一老人,湖北沔陽 人,掌五行水部道盤。
林祖金秘 - 號金元,又號玉山、昆圃,於嘉慶九年甲子六月二十六日降誕於四川敘州府隆昌縣,掌五行金部道盤。
姚鶴天十四祖 - 號明池,山西太原府人,係瑤池金母化身。[點擊以查證來源]
王覺一十五祖 - 號北海老人,山東青州人,為西亁堂姚祖弟子,東震堂祖師,著書甚多。
劉清虛十六祖 - 曾於 山東北海 傳道。
路中一十七祖 - 彌勒佛化身,兼為白陽初祖。民國十四年乙丑歸空。此後道務由陳師姑暫理,後始傳張祖。
張光璧十八祖 - 號天然,又號弓長祖師,於民國十九年接續道統。為濟公活佛轉世。
民國28年元月我一貫道天然師尊手著《暫訂佛規》一書由崇華堂出版,印行道中。師尊之「序」文中自稱:『迨至庚午年間,正逢 天降大考,竟蒙畀以重任。余自思何德何能,敢膺此命?當即再四懇辭,以讓賢路。詎料 皇母降鸞各壇,不允所請。余祇得勉為其難,順天行事;然而三曹齊渡,責重任巨,受命以來,夙夜惶恐,幸上蒙 皇母鴻慈之恩,中承諸天神佛之佑,下賴諸賢臂助之力,故有今時之道務宏展--如此其速也!』 (註:庚午,民國19年,當時師尊42歲。畀,給與。)
孫慧明十八祖 - 號月慧,於民國十九年與張天然同領天命,接續道統。為月慧菩薩轉世。
至此天命祖傳道統傳至後東方第十八代祖師為止,八八六十四掛位圓滿,至十八代祖師 天然師尊、月慧師母天命放完歸天繳旨,以後不再續傳天命道統祖師,改以下放天命代理明師傳承辦道收圓任務,日後道盤將陸續出現自稱或自認天命假祖師假天命,接續三十六假弓長七十二假彌勒現假身亂道盤,道魔並降,真道假道齊心考驗後代修子。
六十四代祖師,應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弓長子孫後,再沒有第十九代祖。故曰:「天道闡發聖脈傳,敕令弓長辦收圓。」
白陽應運彌勒掌天盤,弓長子系掌道盤萬八百年。千佛萬祖同助道盤,大眾白陽弟子繼師志弘法了愿。
白陽應運彌勒掌天盤,弓長子系掌道盤萬八百年。千佛萬祖同助道盤,大眾白陽弟子繼師志弘法了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