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宇老前人的天道七奇
天道有七奇:
1. 先得後修。先得心法, 再印證經典, 一目了然, 自修化人, 容易入手。
2. 在家出家。以道為尊, 以德為貴, 我們接觸一切, 放下一切, 對父母對子女, 盡心盡責, 後天連先天, 先會做人, 再會做佛。
3. 在塵離塵。禪心須在塵中淨, 佛道還得世上成。煩惱是應放下, 不放下; 應承担, 不承担。拿得起, 放得下; 吃得下, 睡得好, 你有道。
4. 直指心性。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六祖:性在身心存, 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
5. 一世湼槃。朝聞道, 夕死可矣。顏回得一善, 則拳拳服膺。學辦道的人, 二六時中, 死守善道。
6. 內外並進。內聖外王, 內德外功。我們有双手, 双手要並用; 我們有双脚, 双腳要用。前脚度己,後脚度人。
7. 以功補愆。用誠心, 作懺悔, 用功德, 作迴向, 消累世寃欠。
(通政史, 羅仰山, 受同僚掣肘, 抑鬱成疾。一老翁告訴他:700年前宋朝你名黃筌, 你的同事是徐熙, 都是繪畫技藝你怕被奪其竉, 而在皇帝面前排擠徐熙, 你現在的痛苦, 就是以前你給他的。)
一貫道的源流
清靜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足徵天地之源,出於道,未有天地,已有此道。伏羲氏出,仰觀俯察,究天地之生理,而畫先天八卦,以顯天地奧妙,此為大道降世之始。繼由軒轅氏遇廣成子指點,大道始得闡明。嗣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接續道統,心法相授,一貫相傳。周代道祖老子降世,發揚道宗,東渡孔子,後由孔子傳之曾子,再傳子思、孟子。
孟子以後道脈西遷,心法失傳,儒道道脈泯滅,究未得繼續道統,良以孔子時,業經盤轉西域,釋門接衍,釋迦牟尼得道後,真法傳大弟子摩訶迦葉為禪宗初祖,單傳至二十八代達摩尊者。梁武帝時,達摩西來中土,真機妙法,復還於中國,是謂「老水還潮」。自達摩入中國,真道乃一脈相傳,達摩為初祖,單傳給神光二祖,其後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相繼之。六祖歸後,迄清初黃九祖掌道,千年中惟有七祖、八祖住世。其間,性理心法係賴禪宗大德及全真道明師承傳。而宋代大儒出,性理之學偏及天下,雖道統無攸歸,但真宗賴以復興。降及明代又有羅教、黃天道等新興宗教崛起,倡導「無生老母」、「龍華三會」信仰,宏揚了大道精義,更為爾後天道普度收圓,奠定基礎。
迨至清順治年間,天時已至,元始天尊化身之黃德輝在江西廬山,受天命,遙接八祖,緒為第九代祖開創先天道。黃九祖融匯天命心法及新舊宗教思想,以儒佛道「三教合一」及全真道「修煉金丹」教義為核心,融合新興宗教之「無生老母」及「龍華三會」教義,於康熙六年(一六六七)頌訂《禮本》《愿懺》、《雷唵經》等三經,作為闡道章本。黃九祖以前為「接緒道統」,祖派道脈在儒、佛、道三教,天道係教門中之真傳,在三教中遞傳。自黃九祖以降,係屬「開創道統」,乃為因應三期末劫,原人返本還原,所特設之授有無上法,專辦普渡收圓道門,而為天道道團結社之濫觴。
黃九祖掌道後,鑒於普度未能大開,道不輕傳,為配合當時的宗教情勢,採取了「明傳教,暗傳道」之方式,化度眾生。黃祖歷經數十年之風霜,開荒闡化鄱陽等地,門風鼎盛一時,惟自康熙中期歸後,其道漸呈式微之態勢。半世紀後,至乾隆年間,吳紫祥始出,受命為第十代祖,開道廣信府一帶,重振先天道脈。迄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歸空後,何若繼為第十一祖,續開道洪都(南昌),並將藥火傳齊。乾隆五十五年,何十一祖遭風考,充軍貴州龍里縣,大道始入黔省。嘉慶五年(一八○○)何祖歸西,袁志謙續任十二祖,至十五年(一八一○),由黔省入滇省,自此道雲南。
道光二年(一八二二),袁祖自雲南開道四川,次年,在成都設立西乾堂,以此為中心向各地開展道務。道光六年(一八二六),楊守一、徐吉南繼任第十三代祖,至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了道歸西,袁十二祖復出視事,惟以年邁難於任事,交地任陳彬代理,三年後陳彬遭風考充軍,袁祖無奈復出掌盤,稱退安老人。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袁祖歸西。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 老在湖北漢陽紫微壇設立雲城,以先天根基重派五行,彭依法、陳依精、安依成、林依秘、宋依道為內五行;李依微、余依元、朱依專、范依果、鄧依真為外五行;另取夏致溫、謝致良、黃致恭、張致儉、張致讓為五德。內五行總持壇事,外五行與五德為十地,分派各省傳道。至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乙巳,火行陳依精、木行安依成,土行宋土道在湖北漢陽捨身了道,十地亦頂劫,道場岌岌可危。風雨飄搖之際,幸賴彭德源(依法)臨危受命,出掌道盤。彭水祖掌道,重建道場,制定條規,嚴立佛綱,數年之後,頹廢之道場,乃再度復甦。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十二月,水祖歸西,金秘祖(林芳華)接續之。金秘祖才高心細,仗義輸財,以普渡為心,以收圓為念,先天道大宏開,蓬勃景象再現。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金秘祖歸西,歸前將道盤交付其義女林素玉及林素陽掌理,並曉論西乾堂弟子嗣後「稱師不稱祖」,自此西乾道脈移轉。良以同治年間, 老母已將十四代祖位秘授山西姚鶴天接掌,至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姚祖始歸。
光緒三年(一八七七), 老母降臨山東青州東震堂,敕令王覺一繼任十五代祖。王祖掌道後,奉命以真儒來闡揚先天道義,廢除了入道時「絕慾」規定,以較高層次的「理天法」取代「氣天法」,將先天道之「指出玄關」,改為「點開玄關」,又廢除了黃九祖開道以來所創的「九節內功」,不再修煉金丹,只教人格物致知、涵養心性,使天道之修持,由全真化轉趨儒教化。迄光緒十年(一八八四)王祖歸空時,其道已傳遍大江南北,其後由十六代祖劉清虛接掌道盤。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劉祖歸空,續由路中一掌道,稱十七代祖。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路祖歸空,由其妹路中節代掌道盤。至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始由張天然繼任十八代祖,辦理末後一著三曹普渡。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張祖歸空,續由孫慧明師母掌理道盤,辦理收圓大任。
資料來源:
台灣內政部民政司。民國97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moi.gov.tw/dca/religion01_12.asp
孟子以後道脈西遷,心法失傳,儒道道脈泯滅,究未得繼續道統,良以孔子時,業經盤轉西域,釋門接衍,釋迦牟尼得道後,真法傳大弟子摩訶迦葉為禪宗初祖,單傳至二十八代達摩尊者。梁武帝時,達摩西來中土,真機妙法,復還於中國,是謂「老水還潮」。自達摩入中國,真道乃一脈相傳,達摩為初祖,單傳給神光二祖,其後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相繼之。六祖歸後,迄清初黃九祖掌道,千年中惟有七祖、八祖住世。其間,性理心法係賴禪宗大德及全真道明師承傳。而宋代大儒出,性理之學偏及天下,雖道統無攸歸,但真宗賴以復興。降及明代又有羅教、黃天道等新興宗教崛起,倡導「無生老母」、「龍華三會」信仰,宏揚了大道精義,更為爾後天道普度收圓,奠定基礎。
迨至清順治年間,天時已至,元始天尊化身之黃德輝在江西廬山,受天命,遙接八祖,緒為第九代祖開創先天道。黃九祖融匯天命心法及新舊宗教思想,以儒佛道「三教合一」及全真道「修煉金丹」教義為核心,融合新興宗教之「無生老母」及「龍華三會」教義,於康熙六年(一六六七)頌訂《禮本》《愿懺》、《雷唵經》等三經,作為闡道章本。黃九祖以前為「接緒道統」,祖派道脈在儒、佛、道三教,天道係教門中之真傳,在三教中遞傳。自黃九祖以降,係屬「開創道統」,乃為因應三期末劫,原人返本還原,所特設之授有無上法,專辦普渡收圓道門,而為天道道團結社之濫觴。
黃九祖掌道後,鑒於普度未能大開,道不輕傳,為配合當時的宗教情勢,採取了「明傳教,暗傳道」之方式,化度眾生。黃祖歷經數十年之風霜,開荒闡化鄱陽等地,門風鼎盛一時,惟自康熙中期歸後,其道漸呈式微之態勢。半世紀後,至乾隆年間,吳紫祥始出,受命為第十代祖,開道廣信府一帶,重振先天道脈。迄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歸空後,何若繼為第十一祖,續開道洪都(南昌),並將藥火傳齊。乾隆五十五年,何十一祖遭風考,充軍貴州龍里縣,大道始入黔省。嘉慶五年(一八○○)何祖歸西,袁志謙續任十二祖,至十五年(一八一○),由黔省入滇省,自此道雲南。
道光二年(一八二二),袁祖自雲南開道四川,次年,在成都設立西乾堂,以此為中心向各地開展道務。道光六年(一八二六),楊守一、徐吉南繼任第十三代祖,至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了道歸西,袁十二祖復出視事,惟以年邁難於任事,交地任陳彬代理,三年後陳彬遭風考充軍,袁祖無奈復出掌盤,稱退安老人。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袁祖歸西。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 老在湖北漢陽紫微壇設立雲城,以先天根基重派五行,彭依法、陳依精、安依成、林依秘、宋依道為內五行;李依微、余依元、朱依專、范依果、鄧依真為外五行;另取夏致溫、謝致良、黃致恭、張致儉、張致讓為五德。內五行總持壇事,外五行與五德為十地,分派各省傳道。至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乙巳,火行陳依精、木行安依成,土行宋土道在湖北漢陽捨身了道,十地亦頂劫,道場岌岌可危。風雨飄搖之際,幸賴彭德源(依法)臨危受命,出掌道盤。彭水祖掌道,重建道場,制定條規,嚴立佛綱,數年之後,頹廢之道場,乃再度復甦。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十二月,水祖歸西,金秘祖(林芳華)接續之。金秘祖才高心細,仗義輸財,以普渡為心,以收圓為念,先天道大宏開,蓬勃景象再現。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金秘祖歸西,歸前將道盤交付其義女林素玉及林素陽掌理,並曉論西乾堂弟子嗣後「稱師不稱祖」,自此西乾道脈移轉。良以同治年間, 老母已將十四代祖位秘授山西姚鶴天接掌,至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姚祖始歸。
光緒三年(一八七七), 老母降臨山東青州東震堂,敕令王覺一繼任十五代祖。王祖掌道後,奉命以真儒來闡揚先天道義,廢除了入道時「絕慾」規定,以較高層次的「理天法」取代「氣天法」,將先天道之「指出玄關」,改為「點開玄關」,又廢除了黃九祖開道以來所創的「九節內功」,不再修煉金丹,只教人格物致知、涵養心性,使天道之修持,由全真化轉趨儒教化。迄光緒十年(一八八四)王祖歸空時,其道已傳遍大江南北,其後由十六代祖劉清虛接掌道盤。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劉祖歸空,續由路中一掌道,稱十七代祖。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路祖歸空,由其妹路中節代掌道盤。至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始由張天然繼任十八代祖,辦理末後一著三曹普渡。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張祖歸空,續由孫慧明師母掌理道盤,辦理收圓大任。
資料來源:
台灣內政部民政司。民國97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moi.gov.tw/dca/religion01_1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