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信佛堂
寶光建德 - 天信佛堂
首頁
菩薩與仙佛
彌勒祖師
濟公活佛
身心靈啓發
每週講座
>
2015法會
2024前人主班法會
心靈補給站
>
道之簡介
>
認識一貫道
道之宗旨
道統
歷史見證
研究討論
>
主要經典
>
上篇道經 -- 1-37章
>
卷一(1-10章)
卷二(11-20章)
卷三(21-30章)
卷四(31-37章)
彌勒救苦真經
心經
道德經
>
下篇德經 -- 38-81章
>
卷五(38-50章)
卷六(51-60章)
卷七(61-70章)
卷八(71-80章)
中庸
>
中庸章句序
中庸全文
中庸淺言新註
常用道語
關於我們
活動花絮
修學的基本要義 培養智慧
故事: 佛印襌師和一居士坐在船上要渡江。見一少婦投水自殺, 佛印跳入水中將她救起, 婦女還是想死, 佛印問: 「 有什麼事那麼痛苦?」少婦哭泣的說: 「 結婚才3年, 孩子難產死了, 相公遺棄我了, 我孤零零一個人, 活在世上有何意義!」佛印禪師: 「 三年前妳是如何?」少婦: 「我很好自由自在的」。禪師問: 「 有沒有相公?」「沒有。」「有沒有孩子?」「沒有。」佛印襌師: 「現在妳只是回到3年前的生活而已。」少婦理解想開了。
放下的智慧
1.從小到大, 父母、老師都教導如何立志、努力、堅持, 但十事九不如意,常常事與願違時就造成煩惱、痛苦, 佛陀說人生八大苦的「求不得苦」就出現,不知如何是好, 若找不到出口處, 又抗壓力低的話, 作出蠢事, 傷害自己又傷害身邊最愛惜你的人, 是何道理?
2.泉水因為山崖才有瀑布飛泉的驚嘆!黃葉掉落才有春天來臨的氣息, 新芽展現出生命力的旺盛。人生是豊富的, 雖然有喜怒哀樂欲, 只要懂得調適, 生命會學到歷練而充實和提升。妳知道嗎?心情放下繁亂的喧囂, 才能擁有更多的寧靜, 放下冷氣的舒適, 才能得到郊外的清淅和野花的清香,放下如雷的掌聲, 才沒有得失心, 沒有高大的樹林, 就能看到更廣闊的草原, 一切都是美好的,只是放下預測、希望、必須等期待的心態, 人生路上會減少傷害和痛心的。
3.人的一生都在選擇, 讀書選學校、選科系, 工作選職場、選薪資、選機會, 所以取捨之間是人生必修的課程, 而懂得捨去是要智慧和勇敢。「明者遠見於未萌, 智者避危於未形。」懂得放下,不是優柔寡斷, 不是消極悲情, 而是胸懷磊落, 隨時隨地都能一衝高飛的準備。彌勒佛說: 「放下布袋是自在, 提起布袋是擔當。」
4. 放下是一種靈性的覺醒, 是一種慧根的顯現, 一如放烏返林, 放魚入水, 提得起放得下, 才能走得遠走得從容, 什麼都不願放下的人, 反而會失去更珍貴的人事物。放下時髦, 是更有個性化的獨持, 放下熱鬧, 是為了追求更豊富的心靈盛宴。所以, 放下失落帶來的痛苦, 放下受辱留下的仇恨, 放下無休無止的爭吵, 放下沒完沒了的誤解,放下對情感的奢望, 放下對金錢的渴求, 放下對虛榮的糾纏, 放下憤世嫉俗的牢騷, 政治黨派對立的爭執, 當機立斷放掉那些次要的、枝節的、不切實際的東西, 我們的世界才能風和日麗、晴空萬里, 你才會豁然開朗地領悟, 「小捨小得, 大捨大得, 不捨不得」的意義。當一切塵埃落定,當一切歸於平靜, 我們才真正懂得〝放下〞也是一種快樂的收穫 。當你緊握住雙手, 裡面什麼也沒有; 當你打開雙手, 世界就在你手中, 您懂得放下了嗎!我們生命裡會更充實、喜悅、希望…。二、 時位的智慧
時位的智慧
1.故事: 古廟裡來了新的小和尚, 他積極主動地見方丈說:「我新來乍到, 先要做些什麼呢?請師父支使。」方丈笑笑對小和尚說: 「你先認識、熟悉寺裡的眾僧吧。」幾天後, 小和尚又來見師父:「寺裡的師兄我都認識了, 再來該做什麼?」方丈微笑地明睿的說: 「肯定還有遺漏, 接着去瞭解、去認識吧。」幾天過後, 小和尚再來見老方丈, 滿有把握地說:「所有人我都認識了, 我想分派工作做。」方丈順勢利導說: 「還有一人, 你沒認識, 而且, 對你很重要。」小和尚滿腹狐疑走出禪房, 在陽光裡、在月光下, 他一遍遍地琢磨、一遍遍地思索。不知過了多少天, 一頭霧水的小和尚, 在一水池邊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豁然開悟了。
2. 真正地認識自己, 再正確給自己定個合適的〝位〞而發揮你極致的才華, 那就是英雄, 所以說:「天才是放對位子。」人生的高貴與否, 完全在於「位置」的問題, 到了某一個位置就是「高貴」,高考沒上去, 還是工友、僱員, 就是平凡。戰亂世時,位階是上校就很不得了, 太平時期民主社會,將軍都是平凡。很好的東西, 很了不起的人才, 如果不逢其時, 一切都沒有用, 一件價值不凡的古董, 景氣不好誰問津, 現在買房屋像夢想, 在戰火遍野時, 可能換不到一包米。
宋朝呂蒙正曾任三朝宰相, 在未出仕時三餐不繼, 是貧?當了宰相人人尊敬, 是貴?他說:「天不得時, 三光失嚁, 地不得時, 草木不生, 人不得時, 運道不通, 人若不依根基, 誰不欲富貴。 吾昔日被困破窯, 日則求於僧膳, 夜則宿於破窯, 思衣不能遮其體, 思食不能充其飢, 上人憎, 下人壓, 人道吾賤非賤也, 此乃時也、命也、運也。」
3.「女怕嫁錯郎, 男怕入錯行。」我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那個行業適合我?每個走向職場的人都將面臨這樣的困惑。每個人, 都有其優勢, 都有其缺陷, 有其長處, 有其短處, 一個人, 如果不能清清楚楚地認識自己, 選職業時不知道自己不適合坐下來研究東西卻選了研究部門, 不知道更適合創作而選擇公務員, 就難發揮自己的才能, 而埋没人才。多少人哀怨「生不逢時」, 感慨「英雄無用武之地」, 哀怨「入錯行」「嫁錯郎」為何哀怨, 只因我們不能認識自己。在人生多向的路口中, 用自己的心去選擇一條令自己開心的路, 然後努力耕耘, 必有收獲, 人各有自身的優勢, 不必理會別人的冷眼或喝彩, 自己盡力而為, 唱好屬於自己的調調, 很多歌星, 高音不會比科班出身的好, 但, 是他的特色,不同的路也會殊途同歸, 獲得一樣的掌聲。當我們大聲喝彩「林書豪」時, 是他有了成就, 有名位了, 是否也要學習到, 他是如何在候補室坐
冷板凳時的用心和決心, 沒有被冷漠擊退, 而選擇他不喜爱的行業, 才能出人頭地。
認清自己的優缺點, 盡心盡力工作, 等待〝時機〞, 一定有自己的〝位階〞, 俗語說:「戲班下, 站久人的。」
蛻變成蝶
1. 認識人生: 人活的地方叫人間, 人的生活叫人生, 每個人都有道不盡的酸甜苦辣, 說不完的恩怨情仇, 從電視劇、電影可見一斑, 有50、60年可能更久的歷史了,還是可以再演, 可以再說,每個人都在說, 每位作家都在寫, 每位宗教家都在談, 總之, 對於人生就像「瞎子摸象」, 每個人摸到人生中各不同部分, 因而對人生的解讀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2. 蛻變成蝶: 我們每天自鬧鐘響起, 辛勤到很晚, 都是為了什麼?過眼雲煙的富貴,權利爭奪戰,一定不是人生的真諦, 講求仁盡義至, 為朋友、情愛來個你死我活的, 其意義又在那裡?我們有志於聖道的, 應該找出人生意義所在, 來領導人生, 使自己有辛勤奮鬥、心安理得奔向盡善盡美的方向, 叫做「安身立命」。
台灣之光名導演李安, 也是眾人皆知, 他未出名時沒有工作, 常年靠老婆上班薪水過日, 自己在家做家事, 研究電影, 因為李安的堅定意念、創意加專業新知、太太的支持和機會, 終於成為國際級的名導演。所以, 失業, 不要灰心, 貧困, 不要頹靡, 挫折, 不要絕望, 看的是, 我們有失敗的勇氣, 當作人生的歷練, 成功在你的陽光態度。
宋朝,張載先生年青時, 滿胸熱血, 關心國家, 立志投筆從戎, 上書給征西夏統率范仲淹, 陳述其兵法及心中抱負,笵公讀其所陳兵書, 看到這年青人充滿大仁與王道精神,特送他一本手抄中庸, 鼓勵他將仁民愛物的心發揚光大, 兼善天下, 更能造福生。
張載先生沐浴在中庸開宗明義「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的法理中,他走出充满廝殺氣氛的談兵論戰之路, 邁向求道、學道、行道淑世之人生, 朝向「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的生命。你想不想蛻變?
如理實見的智慧
金剛經如理實見第五分: 佛陀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修行人可以見如來之身相否」?須菩提答:「不能啊!世尊, 不能見如來之身相。為什麼呢?因為師父所說的如來身相, 並不是形體之身相, 而是法身, 所以便不能以色身見」。佛又告須菩提說: 「不但如來之法相不可以色身見, 即凡是世間所有的一切相, 皆是虛妄不實的。故若能見諸相不住其相, 而識破此等相皆是虛妄之假相時, 即可以見如來之真法相了。」
1. 佛說人有法身. 應身. 報身, 儒家講人有天性. 稟性. 習性。 天性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上天賦於,人人都有的佛性, 人是應該善良, 所以荀子說: 「惡從何來?」從習性來;從環境來, 我們就是因緣際會而有環境等因素產生習性, 而忘了本來面目, 又逢現今五光十色、物資豊富的社會,追逐物慾和感官享受視為正常應該, 造成道德敗壞, 親情不在, 父不父、子不子, 人與人, 沒有情義可言,互相傷害, 為喚醒有情男女, 諸佛菩薩應聲而來, 乘愿聞聲救苦, 各宗各派應世間之需要, 到處叢立,只有進入道海宗教裡, 才有宇宙 上帝觀和人性觀, 借天道找到自己本來面目佛性, 找到〝真的〞才知道那些是〝假的〞。《紅樓夢》第一回便揭開說明, 這人間只是個真假難分的「太虛幻境」。
2. 修道法門雖多, 不離天道一途,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如理〞就是真如的本性、如如不動的真理、是天命之謂性、是佛性. 本來面目。學修辦的我們如何〝實見〞, 原原本本, 實實在在, 不執著。將真誠的佛心發露現見, 是我們要學習的, 離開自性即是相, 一切萬法, 不離自性,一離自性, 法即非法, 不離自性, 就是如理。
大乘起信論以鏡之明淨, 來教我們達到「見諸相非相」, 因若能外見諸相而心中不存境時, 才是「心如明鏡台」, 但常被學修者感覺不易成就, 而採取「眼不見心不亂, 耳不聽心不煩」的遠離方法。那就感受不到觀世音菩薩的慈心悲願, 聞聲救苦、隨緣不變的心志。佛陀再三交待, 凡世間所有的一切相, 皆是虛妄不實的, 所以不可執著外相, 只要認清連自身都是假的一微塵, 就容昜放下六根不著六塵, 不戀名利榮華。雖然談何容易, 總是有根有據, 互相勉勵之, 《紅樓夢》最後一回, 再多的爭奪, 再大的糾纏, 最後終得「渺渺茫茫兮, 歸彼大荒」。
3. 參考方法: 孟子曰: 「從其大體為大人, 從其小體為小人。」又曰: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於物; 物交物, 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 思則得之, 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 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此為大人而已矣。」心, 是會思考的, 能够思考, 就能懂得道理;不能思考, 就不能懂得道理。心, 是上天賦給我們的本性。先立定那大體的心, 那小體的耳目就不能奪移心志了, 這就是所謂大人。
寬容的智慧
前言: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在跟我們作對的, 只是詮釋的方法不一樣而已。只要大家將心比心,以同理心為別人設想, 和提升自己心靈層次, 將偏知邪見改成正知正見, 這人世間就沒那麼多的暴力。走在人生旅途上, 難免對外在的人、事、物會生起計較與執著, 感染不健康的習氣和毛病, 只要心裡累積太多的習氣時, 就難免會私心作祟、利欲薰心, 所以一進入學修辦, 第一就是要我們改脾氣除毛病, 最終也是告訴我們要改脾氣除毛病, 若將其毛病習氣歸納, 有無明、貪、瞋、痴、慢、疑、怨、恨、惱、怒、煩、不信、懈怠、放逸、昏沉、妄念等。我們也稱這些為拉圾思想, 影響自己心靈甚鉅。
1、 當心靈的清道夫
禪詩:「掃地掃地掃心地, 不掃心地枉掃地; 人人若能勤掃地, 人間何處非凈地。」心靈被外物人事污染, 產生出毒素, 容易自擾元神而不寧, 睡不著是現代人的通病, 有人說: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好的食物不要是拉圾; 拉圾作成肥料或再生紙就是好的東西, 我們要快樂一生抑或怨恨過日,都在於自己。佛陀說: 離開自性, 一切都是外相。既然不是本體自己原有, 又會內傷自殘, 應該可以棄之如敝屣, 所以要有智慧清除那些惱人的外物。
2. 要低心下氣: 掃地時拿著掃把, 一定要彎著腰、低著頭、看著地, 看哪裡有拉圾要掃, 像「稻穗成熟愈低下」、「謙受益, 滿招損」, 寒流來時, 看同事搭公車走進來, 幫她倒杯熱開水, 暖到心裡, 我想在職場上的人際關係良好, 每天上班是快樂的, 遇到有困難能低心下氣向同事或長官請教,大家會互動而互相幫助, 人生旅途上會多彩多姿而喜悅。
3. 要無善無惡: 掃地的人拿著掃把, 一定是不分門前門後都會掃, 只要骯髒不分紙張或果皮, 正如水一樣, 沒有富貴與貧窮的對待, 會以大公無私的形態去滋潤萬事萬物。又像陽光, 也是以大公無私的態度去照耀大地。人不可能孤寂獨居, 人是群體生活的, 所以具備沒有分別心很重要, 一視同仁、相互扶持, 這樣才能以平等心待人處事, 任何家庭或團體才能和諧有效率。
4. 寬容的智慧: 有一位擁有財富和地位的美麗女子, 因為每天活得鬱鬱寡歡, 於是向無德禪師請示說:「如何才能具有魅力, 贏得別人的喜歡?」禪師說: 「如果妳胸懷慈悲心腸, 處處與人合作、相處, 跟別人講些禪話、和聽一些襌音、做一些禪事、用一些禪心, 就能成為有魅力的人了。所謂禪話: 就是講謙虛、幽默、真實、利人的話。所謂禪音: 就是將辱罵轉化成慈悲的聲音, 將譭謗化為鼓勵的聲音, 同時不介意別人的醜聲。所謂禪事: 就是服務、慈善的事, 凡有益社會的事, 就應該布施。所謂禪心: 就是包容一切, 普利一切的心。」女子聽後, 一改以前驕縱欺人的習氣, 不再誇耀自己的財富和美麗了。很快就得到大家的親近和喜歡。
天信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