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淺言新註(二)
中庸淺言新註(二)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字解】強:上聲。困乃困苦。 【節解】蓋世俗人人理想中,皆謂聖人天生焉,凡夫安能作聖哉!聖人此節之意,乃破除天下萬世之疑案也。生而知之者固有,然罕焉。學而知之,及困而知之者,則庶 矣。然此三等則分三乘,及其專心致志,以力求其知,不過有利鈍之別,及其知之,一也。如宗聖,夫子稱魯,然其二六時中念念在道,久之則豁然矣。是以宗聖續 心法,衍道脈,列四聖,與夫子同享俎豆馨香於萬古也。如子張聰慧,而列賢人之班,此何故?在心專與心漫之析也。今切以理氣象三層寓之,生而知之者,如心不 專,則由理落氣矣;學而知之者,如心不專,則由氣落象矣;困而知之者,如心不專,則由象落獄矣。偉哉!心之專也,生知之、學知之、困知之,其資質雖不同, 如恪奉格物之章,以慎心物於隱微,及其復其良知則一也。安而行之者,乃一生無乖舛之事,無顛沛之險,安然行道以求至乎其極也。利而行之者,感覺行道,與後 天之利有所補助,此順考焉!終則遭逆境,遭逆境則生怨尤矣。如始認有利益以行道,漸覺真理,則利己之心蕩然無形,而實踐親民之功,以求至乎其極也。勉而行 之者,或受世俗刺激,知紅塵乃苦海,名利係枷鎖,返心向道,識破富貴虛幻,自勉自勵以實踐親民之功,以求至乎其極也。此三等行道者,雖各有不同之處,然始 終如一,及其道成則一也。試觀上段知字,下段行字,始明瞭知行不能分焉。故心無真知則身無真行,無真知、無真行,此造浩劫之源耳。嗚呼!時屆末運,三教各 失其真,儒教子弟有空談綱常,而不實踐者;有口頭談綱常而行盡違者;有借經書以作富貴之階梯者;有讀書明禮而與人搬弄是非者;有借經書以飾過者;有借經書 以作護身符者;有借經書號召志士,以作自己爪牙者;有借經書之言,作刀筆之資以陷人者;蓋夫種種,不勝枚舉,總言皆儒教之罪人也。佛教弟子,有借佛地作衣 食之具者;有借佛地,以肆其淫者;有借佛地以遁跡而不深究佛旨者;有借化緣之名而心別有所注以陷人者;有借佛地以作養神延壽之所者;有借佛編曲以敲打念唱 者,蓋夫種種,不勝枚舉,總言皆佛教之罪人也。道教弟子,有空枯坐而不覺其真者;有不明道旨,以氣功煉就泥丸,自詡為金丹者;有借道觀以隱身遁跡者;有借 道觀以為衣食之具者;有借道觀以肆淫,自誤誤人者;有唱道曲以作街頭之乞,以失道雅者;有借幾日不食,幾日不飲,自為其道功者,蓋夫種種,不勝枚舉,總言 皆道教之罪人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字解】子曰:二字衍文。好學近乎知:知、好,並去聲。恥:羞慚也。 【節解】好學近乎知,學何哉?學格致之功,以修內聖。內聖之功學之、作之,以期良知復焉。力行近乎仁,行何哉?行性中所具之五德 也。 力行五德,五德之首即仁,其下義禮智信四德,由仁生焉,生於仁而終歸於仁矣!知恥近乎勇,恥何哉?天下之人,莫非同胞也,萬民迷性,則我自恥,天職未盡 也。故聖人臨淵履薄,戰兢以自持,恐其天職未盡,恥於上天明命。乃一車兩馬,周遊列國,講道德、說仁義,凡四十餘載以盡天職耳。故知恥者,以天下之心為 心,不知恥者,以個人之心為心耳。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字解】斯作此解。餘見前。 【節解】三者知仁勇也,前節註之詳矣!無容重述焉,能知此三者,盡範我之一身,安可身不修乎?修身曰立本,故本立而道生焉!曩昔堯舜垂拱,無為而治天下,治人 者非治人身也,化人心,覺人性也。心不化,性不覺,而空治其身,則離道遠矣。化人之心、覺人之性,故能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羣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字解】經:常也。體:謂以我本身處他那境況之心來體諒他。群:眾也。子:如父母之愛其子也。來:招也。柔:撫也。懷者使彼懷德畏威也。 【節解】經者徑也,人人必由之路,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何獨九經乎?九者數之極,九者陽之首,九者理之分化也。故由一至九者,乃數之始終焉!修身者,一本 也;身中乃小天地,假濃雲毒霾而不清掃,則蔓延滋生,光明小天地而為黑暗小乾坤矣!故君子先修身也,修身立本,以匡天下;其下八經,皆由修身一本所生矣! 如身不修,則其下八經難作,其下八經之道,終歸結於修身一本。雖名曰九經,其實則一經。按數論之,乃一生二,二生三,三三見九,九九歸一也。尊賢者,前節 已註之矣。其人覺性於內,賢德溢外,我尊其人之賢,則我效之以覺自性之賢也。親親者,前節已註。即親先後之親,慎終追遠以報先後之大恩也。大臣者,何可敬 焉?一身之大臣曰心,故心向道,則性君得位,可希聖希賢;心趨邪,則性君失位,乃作奸作惡。噫!由是觀之,心可敬亦可畏耳,流芳百世者,當年作事心也;遺 臭萬年者,當年作事亦心也。故身中之大臣,敬則向善,縱則趨惡矣!國之大臣曰相,相天子為政理民,引君以道,克君心非,如舜之相堯、禹之相舜;夫舜禹之為 相者,相君心也。君臣心心相印,則天下雍雍,萬民樸樸,故仁政無他巧技,不過以自性覺群性而已矣。故得賢相,而天子上體天道,下察民隱;不得賢相,則天子 耳蔽目矇矣。相之輔君,猶心之輔性也;故敬大臣者,敬賢相,非敬不賢相也。大臣以下即群臣焉,天子者,一太極也;左右相者,兩儀也;群臣者,八卦之變象 也;萬民者,即卦爻之生生不盡之數矣。蓋夫群臣者,忠奸賢愚,各自不同,在君自性之覺察耳。體群臣之賢者,嘉群臣之患者,除群臣之奸者,屏群臣之愚者,如 是則朝綱自整矣。子庶民者,乃以子道視民也。或問曰:君乃天之子,萬民亦天之子,君民皆天之子也,君何以子道視民乎?吾曰:非然。天子承天明命,順天之 道,執天之行。蓋天子者,即天公之代表;君以子道視民者,乃天以子道視民也;民以親道事君者,乃以親道以視天也。夫君以子道視民曰慈,夫慈者,非表面也, 君之慈民,其心發於自性,乃以君王一人之性慈,以覺萬民之性慈,如此者,始曰大慈也。百工之來者,非營利以來也,乃慕德以來也;百工之來,則實業振興,實 業振興則出產豐富,出產豐富則貨美價廉,貨美價廉則生意貿貿,生意貿貿則財流源遠,百工來之,士民效之,一國豈不富強康樂者乎。柔遠人,則天下之旅皆悅而 願出於其途矣。懷諸侯者,大德感之,大威制之,德威兼備,則諸侯自懷德畏威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羣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字解】惑乃迷惑。諸父乃伯叔。眩乃昏迷。勸乃勸化。 【節解】修身曰立本,本立而道生焉。尊其人,覺性於內,賢德溢外,則我效之,恪奉格致之功,自性乃不受物慾所惑也。親其先後之親,報先後親恩,本也。復以親親 之道以事諸父,友諸昆弟,則無怨尤矣。敬心則性明,敬相則國治,信任專一,則又何昏迷乎!體忠除奸,量質取用,使群臣各盡其才,各制其宜,則士子仰德,咸 知禮義之為重也。君之慈係由性中所發,以自性之宏慈啟萬民之性慈,而君以道待民,則民以親親君也。百姓勸者,具先後解之,姓者,後天也;性者,先天也。萬 民互相勸善,則百姓之自性同歸於無極而後已焉。來百工以振興實業,則財自足用也。柔遠人者,以柔和溫讓之德,以撫天下之旅,則四方之心歸之。大德大威,感 之制之,則諸侯懷德畏威,天下莫不畏服也。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字解】斯作此解。餘見前。 【節解】三者知仁勇也,前節註之詳矣!無容重述焉,能知此三者,盡範我之一身,安可身不修乎?修身曰立本,故本立而道生焉!曩昔堯舜垂拱,無為而治天下,治人 者非治人身也,化人心,覺人性也。心不化,性不覺,而空治其身,則離道遠矣。化人之心、覺人之性,故能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羣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字解】經:常也。體:謂以我本身處他那境況之心來體諒他。群:眾也。子:如父母之愛其子也。來:招也。柔:撫也。懷者使彼懷德畏威也。 【節解】經者徑也,人人必由之路,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何獨九經乎?九者數之極,九者陽之首,九者理之分化也。故由一至九者,乃數之始終焉!修身者,一本 也;身中乃小天地,假濃雲毒霾而不清掃,則蔓延滋生,光明小天地而為黑暗小乾坤矣!故君子先修身也,修身立本,以匡天下;其下八經,皆由修身一本所生矣! 如身不修,則其下八經難作,其下八經之道,終歸結於修身一本。雖名曰九經,其實則一經。按數論之,乃一生二,二生三,三三見九,九九歸一也。尊賢者,前節 已註之矣。其人覺性於內,賢德溢外,我尊其人之賢,則我效之以覺自性之賢也。親親者,前節已註。即親先後之親,慎終追遠以報先後之大恩也。大臣者,何可敬 焉?一身之大臣曰心,故心向道,則性君得位,可希聖希賢;心趨邪,則性君失位,乃作奸作惡。噫!由是觀之,心可敬亦可畏耳,流芳百世者,當年作事心也;遺 臭萬年者,當年作事亦心也。故身中之大臣,敬則向善,縱則趨惡矣!國之大臣曰相,相天子為政理民,引君以道,克君心非,如舜之相堯、禹之相舜;夫舜禹之為 相者,相君心也。君臣心心相印,則天下雍雍,萬民樸樸,故仁政無他巧技,不過以自性覺群性而已矣。故得賢相,而天子上體天道,下察民隱;不得賢相,則天子 耳蔽目矇矣。相之輔君,猶心之輔性也;故敬大臣者,敬賢相,非敬不賢相也。大臣以下即群臣焉,天子者,一太極也;左右相者,兩儀也;群臣者,八卦之變象 也;萬民者,即卦爻之生生不盡之數矣。蓋夫群臣者,忠奸賢愚,各自不同,在君自性之覺察耳。體群臣之賢者,嘉群臣之患者,除群臣之奸者,屏群臣之愚者,如 是則朝綱自整矣。子庶民者,乃以子道視民也。或問曰:君乃天之子,萬民亦天之子,君民皆天之子也,君何以子道視民乎?吾曰:非然。天子承天明命,順天之 道,執天之行。蓋天子者,即天公之代表;君以子道視民者,乃天以子道視民也;民以親道事君者,乃以親道以視天也。夫君以子道視民曰慈,夫慈者,非表面也, 君之慈民,其心發於自性,乃以君王一人之性慈,以覺萬民之性慈,如此者,始曰大慈也。百工之來者,非營利以來也,乃慕德以來也;百工之來,則實業振興,實 業振興則出產豐富,出產豐富則貨美價廉,貨美價廉則生意貿貿,生意貿貿則財流源遠,百工來之,士民效之,一國豈不富強康樂者乎。柔遠人,則天下之旅皆悅而 願出於其途矣。懷諸侯者,大德感之,大威制之,德威兼備,則諸侯自懷德畏威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羣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字解】惑乃迷惑。諸父乃伯叔。眩乃昏迷。勸乃勸化。 【節解】修身曰立本,本立而道生焉。尊其人,覺性於內,賢德溢外,則我效之,恪奉格致之功,自性乃不受物慾所惑也。親其先後之親,報先後親恩,本也。復以親親 之道以事諸父,友諸昆弟,則無怨尤矣。敬心則性明,敬相則國治,信任專一,則又何昏迷乎!體忠除奸,量質取用,使群臣各盡其才,各制其宜,則士子仰德,咸 知禮義之為重也。君之慈係由性中所發,以自性之宏慈啟萬民之性慈,而君以道待民,則民以親親君也。百姓勸者,具先後解之,姓者,後天也;性者,先天也。萬 民互相勸善,則百姓之自性同歸於無極而後已焉。來百工以振興實業,則財自足用也。柔遠人者,以柔和溫讓之德,以撫天下之旅,則四方之心歸之。大德大威,感 之制之,則諸侯懷德畏威,天下莫不畏服也。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 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 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字解】齊:側皆反。去:上聲,遠、好、惡、斂並去聲。既:許氣反。稟:彼錦力錦二反。稱:去聲。朝:音潮。字解已解於節解矣。 【節解】齊者,心齋也。何謂心齋?慎心物、遏意惡,心源得覓,此曰心齋。明者,性明也。自性圓明,被心物意惡所蔽,遂失其皓矣。故心齋則性明,齋明二字,簡言 之,即覓心覺性也。盛服者,乃端正其服,尊嚴其貌,非禮不動也。心齋性明,從容中道,非禮之事乃心物意惡之滋,又安能動乎?如此則所以修身以立本也。去讒 遠色,賤貨而重德。按一身來論:讒色者,心物也;貨者,身質也;德者,心源也;是以慎心物,賤質身,覓心源,如是始足以勸自性也。或問曰:先生前註,以性 比聖,今何又以性比賢乎?吾曰:萬物皆備自性,聖賢愚自性密焉,故慎心物曰覺性,驅身物曰覓心,執象質曰生意。性聖性賢者,在人之自覓,聖賢以寓之,不過 作自性之代名耳!何足問焉?如推於外,即是去小人之讒,遠妖嬈之色;輕賤財貨,貴重道德;如是則賢人在朝,以勸未來之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 以勸親親也。乃言先後雙親,各盡其子道之人,在上者應推尊其位。重厚其祿,同其好惡,此所以勸勉未親親者;至於親親之道,前註詳矣!無容重述,推於親族之 間亦然。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具身內言,大臣者,曰心。心正則意誠,意誠則身修矣。意身者,由心之任使也!推外言,大臣之屬者眾,足以任用,借此推仁 政,如是則所以勸勉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具身內言,士者,意與身也。性君忠信以視之。厚祿者,厚德也;厚德以結之,始足以勸意身也;推外言,待 之以忠信,祿之以厚重,如此則所以勸勉群士也。使民以時,薄斂賦稅,萬民足衣足食,有暇以修禮義;禮義備,則離覺性不遠矣!此所以勸勉百姓也。百工之來, 則實業振興,應以日日省察,月月考試,與彼以糧,稱彼以事,此所以勸勉百工也。送往迎來,禮也;嘉善而矜不能者,仁也;如此則所以安撫遠方之人焉。接續已 絕之世系,興起已廢之國都;平治亂者,扶持危者;朝見聘問皆以定時,厚其所往而薄其所來,如此則所以懷諸侯也。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字解】見前。 【節 解】九九歸一,數之循環;九經數之終,一理數之源,故九經之道,始於一理。一理者何?真空虛無至靜理域也。一理生九,九則息息不盡矣。推及一人,則即格致 誠正之道,推及天下國家,則即修齊治平之路也。故成德君子,識破一理生化,活潑圓通,莫不制宜。理之運用,近則修身一本,外推九經,九經終歸一本也,一本 造極之於理而後已焉。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字解】跲:其劫反。行:去聲。豫乃預備。跲乃口吃難言之意。疚:病也。窮:盡也。 【節 解】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須向身內覓焉。豫者,預先修性;欲預先修性,必將後天傳染之性克除,先天本然之性始能圓明。是以自性復初,推及於用,則凡事無 不立也。如傳染未克,本然未復,性未預修圓明,推及於用,則凡事無不廢也。言前定,則不跲者;言者,非高談雄辯之言也。故聖人曰:有言者未必有德。曩昔堯 舜立身行道,以不言化萬民,以無為而治天下。故言之前定曰德,如性未復,則五常之德難顯也。是以聖人覺性而後,天下後世尊之師之,一言而為天下後世法,一 行而為天下後世則;言行皆可作天下後世之前定也。如是以身作言,則又有何跲矣。事者,以天下之事為事也,大道大德為事也。簡言,即以親民之用為事,則又有 何困矣。前言者,親民為事之前也,親民為事之前,曰明德。明德復明,大理圓通,縱處造次、顛沛;自認、為應、為定,以真理而移數運,則變困難為安祥矣。蓋 此種種,此聖人所以令人追本故也。行前定者,何也?曰修身。修身前定何也?曰覺性。是以聖人覺性、修身,受天明命,行道以化天下,明道以復群性,始修身, 推用於行道也。本立固矣,則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如是則心中又安有疚病也。道前定者,道生天地,育萬物,道有何前定也?道誠至極,無復加焉!然在天為真空 至靜理,垂降世間以拯萬民,天道係由理天而降矣。故道與理,乃一而二,二而一也。是以修道之人先須理窮,窮理方能盡性,盡性則大化無窮矣。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字解】獲:得也。 【節解】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此言在下位者,心未正、身未修、忠信未立,故不得上者之信仰,即不獲乎上心,則不可以治民也。然獲乎上有道,不信乎 朋友,不獲乎上矣。或問曰:信乎朋友即可以獲上心乎?吾曰:然。何知其然也?信者,五常之根,自性不復,則五常不顯,五常不顯,大信又安所立乎?總言,首 須覺性,率五常以行道,則大信昭著矣。信者,四德之中,通四端,兼萬善,此信一立,四德備矣!如是又安能不獲其上心乎。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 友矣。上段言:性不復則信不立。大信,性中所具;順親之道亦性中所具也。是以順親心、養親身;如是則順親之道備矣。夫孝者,八德之首。孝為體,其下為用。 順乎親者,未有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夫事親者,真誠也。故貧賤以事親,菽水承歡以悅親心,此所以順親之至誠,而不在富貴貧 賤焉。是以欲順乎親,必先自省與否!夫至誠者,始終如一也。如無至誠,則順親之道,深恐有始而無終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善者,性善也。性 本純善,不過受氣物所蔽,遂失真矣。如恪奉格致之功,以復其良知,至誠始能立定也。至誠立定,始曰真知;有真知始能真行也。嗟乎!至聖千言萬語,以覺性為 宗,故克明性善者,本也;性善復明,則至誠常昭;至誠常昭,則順親之道,方能始終不改初志而如一焉。故順乎親之人,已經明德復、五常顯,安有不信乎朋友之 說。大信昭著,四德遂備,未有不獲乎其上心也。總言,本立而道生,體固而用並焉。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字解】中:並去聲。從:七容反。從容者出乎自然之意也。固執者堅持抱定也。誠者自性所發之至誠也。誠之者乃收心猿、縛意馬,恒心立定,人心所發之誠也。故自性所發之至誠者,天之道也;人心所發之誠者,人之道也。 【節解】自性所發之誠,則從容不迫,順乎自然,無過無不及,適乎中庸之大道。若非覺性者,安能到此也?人心所發之誠,深恐忽作忽輟,如其恒心立定,效復聖之擇一善則拳拳服膺之功。如是由人心之誠恒,亦可漸趨於自性之至誠,及其登峯造極一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字解】博者寬廣也。審者考察也。慎者小心翼翼也。辨者分解也。篤者誠實也。 【節 解】此五者乃修性之階梯也。首曰博學:夫博學者,非所以博覽群書也,然既非博覽群書,何以稱其博學乎?夫學者,三綱五常之學也;夫博者,依照綱常真理實地 力行;修己身,推於四海,始為博也。然欲學綱常,修己身,以綱常真理博推於四海,必須先審問焉!何曰審問?即確實考察綱常真理何在?考察精詳,然後問己之 志否堅?問己之行否力也?然欲審察問己,必須加以慎思,何曰慎思?即謹慎思想,以分綱常之大、綱常之小也。我切借關帝當年之史,以解綱常之大小焉!蓋關帝 當年之在魏時,而身不殉國,即謂不忠乎!兄弟拆散即謂不義乎!吾曰:非然。蓋關帝之身不殉國者,以其重任未卸也;重任未卸雖欲殉國,豈可得乎?故從權以在 魏者,正其凜凜之大忠也。如其當時殉國,而不顧全一身重任,則即謂之小忠矣。兄弟拆散,乃不得已也!然而身雖在魏,心隨其兄,不以新恩而忘舊義,卒然報恩 以去,此所謂富貴虛榮不足以遷搖其心也,昭昭大義,真無以復加其上矣。如其當時殉國,兄弟中途違盟,而不顧全漢室存亡,則謂之小義也。故綱常之大小不可不 明辨焉!明辨而後,始能篤行,以捨其小而取其大也。夫行不篤,仍係未明辨清楚,仍係未慎思精詳,仍係未審問確實,仍係未博學廣大。如其以上四條,各適中 道,則未有行之不篤也。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字解】措者捨也。 【節 解】此節緊承上文,是以有志於聖功者,須先恒心立定,求其徹始徹終而後已焉。故不學則已,學則認真,不能認識真偽,不可中途割捨而弗學也。問者,好問也。 舜好問,而好察邇言,故孔子稱其大知焉。須知學問者,即是求其所以好問也,凡天下之事,皆我所知,然一人智慧有限,必須好問增智,以匡不逮。故不問則已, 如問不求真知,不可中途割捨而弗問也。思者,何也?思聖賢之道,思三王之政,思而弗得,與不思同;故不思則已,思須求其所得,如思無所得,則不可中途割捨 而弗思也。理不辨不明,道不研不深,此辨先向身內覓焉!理與慾辨,孰邪孰正,孰真孰偽,自須分辨清明,而後理純慾消矣。然身外之辨者,如一物一事,真理寓 焉。爾我分辨,互相問難,終結真理明洞而後已焉。故不辨則已,如分辨,真理未明,不可中途割捨而弗辨也。是以學、問、思、辨皆能次第作去,則心無疑矣。斷 疑信自生焉;大信立定後,則篤實力行而不息也。所以行之不篤者,仍係學未真,問未知,思未得,辨未明也。故不行則已,行不篤誠確實,不可中途割捨而弗行 也。果如是焉,縱天資不敏,靈機稍鈍,只要誠、恒、堅三字抱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及其成功,一也。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字解】果者一定也。明者擇善之功。強者固執之效。 【節解】愚者,非性愚也。不過受後天傳染,遂失其先天本然矣。果能依照此道,專心精一則撥氣慾之愚暗,以顯露自性之極大光明也。柔者,非性柔也,乃心無真知,故行之不力,以致幽柔不毅也。果能依照此道,則心有真知矣!有真知而後,心具真行焉。如是則轉幽柔為強毅矣。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字解】教:被聖化也。 【節 解】誠哉!天地也。是以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歷千秋萬古而不變其度,此所謂至誠不息矣。欲效天地之至誠者,則必先立至恒之心,欲立至恒之心,必須先固至堅 之念,如是則始足以效天地之至誠也。至誠不息,以恪奉格致之功,則自性復其圓明矣。孔孟乃誠則明者,由明德之體而外推親民之用。故抱悲天憫人之洪願,以濟 生民之倒懸,歷盡諸艱,不屈不撓,乃發自性之至誠,外推於親民之用,故能堅苦奮鬪,以覺後覺也。明則誠者,乃受聖之教,心源明洞,然後誠心立定,以期覺自 性也。誠則明者,聖也;明則誠者,賢也。或問曰:誠則明,明則誠,不過一翻一覆而已,而從何點以判聖賢乎?吾曰:誠則明之明者,乃自性圓明之明也。故效天 地至誠,克念作聖,以圓明自性也,此非聖而何?明則誠之明者,乃明心之明也;明心者,驅身物於昭著也,明心而後,則誠立定。然心者,有動有靜,深恐有轉移 之虞,此非賢而何?然賢者,始終抱誠,以明其心,則以漸趨於覺性矣!及其登峯造極一也。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矣。 【字解】盡乃達到極點之意。贊:猶助也。化乃變化。參作齊解。 【節解】大哉!至誠之道也。惟能效天地之至誠,以覺自性於圓明者,則能盡性中之能事也。然性中有何能事?曰五常,率自性五常,以外推親民之用,此謂自性之能事 矣。故自覺而後覺人,惟能覺自性,所以能覺群性,以盡人人自性之能事也。是以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物者有生息之萬物也,萬物形與我殊,而理則一也。 所謂盡物性者,即順物之性,以盡其所能也。如是則天地得位,萬物得育,人物各盡其性矣。然物何以盡性?猶犬馬以供人使,順其性以盡其能,而不強其性者,此 謂盡物之能事矣。然何謂順物之性?何謂強物之性?如駝負百鈞,蟻負一粒;駝與蟻之所負雖懸殊,而其盡性之所能則一也。強物之性者,如殺萬物以恣口腹者,乃 強物之性也。天生萬物以代人赴勞,供人所使,非令人以恣口腹也。然物性之所能事,亦非作人人口腹物也。故殺萬物以恣口腹者,則謂強物之性矣。順物性以盡其 能事,曰大化之道也;強物性以作口腹之物者,曰大惡昭著也;世人宜注意此點為要。是以覺自性以盡自性之能,而外推親民,以覺人人之自性,使人人盡其自性之 能事。如是則大化時雨,萬物各得盡其性矣!此天地之中和正氣也。致天地之中和,則可以贊助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助天地之化育,則我位列三才之一;大化之德, 可配天地焉。如此則可以與天地同齊,日月同明,四時同序,鬼神同吉凶也。雖天地傾陷,而我自性常存而不歿也,則與無極真理合而為一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字解】其次:通大賢以下,凡誠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也。曲:一偏也。形者積中而發外。著者顯然彰著也。明者光輝發越之盛也。動者誠能動物。變者物從而變。化則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節解】既不能效天地至誠之人,只要推盡曲折之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專一精誠後,久之則誠於中,形於外,益修則顯然昭著矣。如是則自性圓明;自 性圓明,則活潑流動,氣象萬千,生生變變,猶神龍之不可測,由變而進及於化。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此之謂也。故唯天下至誠者,為能化,如其次者,按照 曲折功夫以養其至誠,及其以上功夫逐步走到,至變而化,復能推化於外,以實踐親民聖功,則與聖人大化同矣。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字解】見:音現。禎乃吉。祥乃瑞,皆福之兆。妖乃厲。孽乃魅,皆禍之機。蓍所以筮。龜所以卜。神者聖而不可知之之謂也。 【節解】惟其能效天地之至誠,本乎至誠之道,以覺自性者。自性圓明,而臻於理,如是則我所秉者理也;人間禍福者數也,以理而推及其數,安能不明察秋毫之末乎。 故天降禍福,我預知之,國家興衰者數也,數之所定,非大德大善之人不足以挽轉數運也。國家將興,天必預兆禎祥;如鳳鳴岐山,天誕聖主是也。國家將亡,必有 妖孽;如妲己惑殷、褒似惑周、驪姬惑晉是也。祥瑞妖孽皆天降之,我具至誠與天地同齊,禍福之伏機,則預知而無遺也。是以禎祥妖孽,必借物以警世。蓍龜者, 是皆靈物也。故吉凶休咎,見乎其間矣。四體者,君王之一身也;國之將興,聖君一身之大德溢外,禎吉祥瑞現於一身;國之將亡,暴君一身殘惡表外,妖厲孽魅亦 現於一身。夫此者,皆極隱極微之事,非至誠之人不能預知之,以其洞察隱微也,是以至誠如神明焉。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字解】道也之道音導。 【節解】是以至誠者,所以自成其性也。道者五常之德,五常之德,身須率而行之,始足以為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字解】見前。 【節解】天地惟以至誠不息,所以四時行而百物生。物之始,生之長之,皆天地至誠所致;物之終,收之縮之,亦皆天地至誠所致,如天地無至誠則無物矣。是以成德君子,其所以成自德者,乃以誠為貴也,如不以誠為貴,則安能曰成德乎。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字解】知:去聲。措者施也。 【節解】夫至誠之道,非自成己以獨善其身也,乃由自成而後,以兼善天下也。成己者仁也,夫仁者,乃性之別名;簡言:即覺自性矣!成物者,乃普照我自性之大智 慧,以覺群性也。是以成己成物,皆我自性五常之德所應盡之本職耳。然外曰成物,內曰成己,其道一也。因其內外之道,皆係由至靜空洞真理所生,所以措施因 時、因地、因人而制宜焉。 故至誠無息。 【字解】息:止也。 【節解】或問曰:至誠無息者,即不死不休乎?吾曰:非然。如君言不死不休,則死即休矣。夫至誠之道,在人生時,成己成物,皆所用以至誠之道也。在人死後,身死性未死;此身死,此性仍存至誠,以昭昭天地之間。天地傾陷,仍以至誠與無極真理相合,同垂萬古不朽也。 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字解】徵者推外而有實驗也。悠:長也。悠遠者時間性也。高明博厚者乃天地之本體也。 【節解】至誠不息,始終不渝,則所以長久,所謂天長地久是也。久之則有徵驗,曰何徵驗耳?一者,自身中正。二者,自性圓明;此即至誠之徵驗也。有此徵驗後,則必愈悠久遠博矣!悠久遠博,則大德可配地之厚博,大道可配天之高明矣。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字解】載者種之生之也。覆者長之育之也。 【節解】惟其地能寬博厚重,所以種之生之以載物也。惟其天能高大光明,所以長之育之以覆物也。惟其天地之悠遠長久,至誠不息,所以能成全萬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字解】配乃合德。疆乃邊界。 【節 解】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者,效法地之寬博厚重,以自修其博厚之德,故可以配地也。既修其至德以凝至道,則可以配高明之天 矣。人列三才之一,故能法天象地;然欲造此步,必須悠久無疆也。欲悠久無疆,必須先立恒心,何謂恒心?堅念是也。何謂悠久無疆?至誠不息是也。是以至誠之 道,作至極峯,則欲何而何。是以欲聖而聖,欲佛而佛,欲仙而仙矣!無量無邊,莫可限制也。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字解】見:音現。章乃彰明昭著也。 【節解】如此者,則不期其表現而自彰明,不期其動作而自變化,不用自己作為,而能成人成物矣。何故?乃大化之效耳。猶文王之純德,諸侯不教而慕,此乃被其大化 之效也。蓋天下之民亦不治而慕,此亦被其大化之所效也。夫西岐之臣庶所被者,德也;諸侯以及其臣庶所被者,化也。是以文王無為,而諸侯響應,人必效順。卒 至武王,以繼先王之純德,而己益修其大德。故奉天昭罰,以誅無道之紂,而受天明命,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以成萬世聖基,此無為而成也。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字解】貳乃兩樣。測乃測量。 【節解】是以天地生物之道,可一言而盡也,何一言?曰:誠。蓋天地之物,原無二理。我切比喻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植何結何,大誠不欺也!故一誠包天地之道,一誠可以生生化化,而不可測度也。夫人效天地之至誠,至變而化亦與天地生物之理,而不可測度一也。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字解】見前。 【節解】此乃總結以上之意。夫天地之道,寬博也、厚重也、高大也、光明也,不外悠遠長久一個無疆之誠,而能大道大德,以求至乎其極也。由是觀之,誠之偉用大矣哉!夫天地生物之大道至乎其德,而歸於天道矣!簡言,即天傾地盡,而仍歸於真理也。 |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生焉,貨財殖焉。 【字解】夫:音扶。華、藏並去聲。卷:平聲。勺:市若反。昭昭乃不大之光明也。辰乃星之位次。繫者懸也。撮者指攝也。振者收也。洩者漏也。卷者一點也。勺乃盛水具也。黿乃有甲之大鼈也。鼉乃形魚之水蟲。蛟類龍質也。龍乃水族之長,飛騰變化,天淵兩在也。殖者生長也。 【節解】人坐井中,仰觀高明之天,不過斯昭昭之多。及其飛躍井外,則溢然觀天之無窮,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在坐氣象之井際,仰觀高明之天,不過昭昭微明 耳。人坐井中,俯視博厚之地,不過一撮土之多。及其飛躍井外,則浡然窮地之博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在坐氣象之井際,俯視博厚之地, 不過撮撮微土耳。人坐井中,想像巍巍之山,不過一卷石之多。及其飛躍井外,則浡然知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坐在氣象之井際,想像巍巍之 山,不過一卷石之多也。人坐井中,想像淵淵之水,不過一勺之多。及其飛躍井外,則浡然知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鼈生焉,貨財殖焉。在坐氣象之井際, 想像淵淵之水,不過一勺之多也。夫井者,何也?人稟氣象之質,以蔽先天之性,性微氣顯,則自性如坐井中,觀天視地,想像山水,不能窮其廣大,此皆受氣象所 蔽而致也。如其幡然覺悟,將稟氣以及物慾之象質一概掃除,則自性顯露,而出氣象之井矣。如是天地山水皆能窮其廣大,以求造乎其極也。由是觀之,氣象之害 性,真令人毛骨悚然,安可不痛格遠離,以復自性之圓明堂皇乎。此從人身性物而論,乃如是焉。我還有段理論以質高明,知我罪我,任其君評矣!天地山水,人身 具焉!或問曰:如君言,天地山水人身中具,敢問在何處也?吾笑應曰:氣稟物慾,痛格遠離,以復自性,性與理合,乃自天也。自覓心源,心能生物亦能收物,求 其收物於無形,與性相合,乃自地也。身中之山何在?老仙註此,不敢洩焉!願天下有緣之子,勿失良機,速求至道,以求身中之山,而自性可登山以遠眺矣。身中 之水何在?曰即身也,然一身比水,得勿比之勉強乎?吾曰:非然。水者,源遠流長也,此身行道有恒存誠,如淵淵之水,孳孳邁進,則自性無不覺,天道無不宏 也。夫道者,借身以行也,猶慈航泛泛於水上矣。 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字解】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篇。於:音烏。乎:音呼。於乃歎辭也,在此作贊歎解。穆者深遠也,極言顯明之意。純:專一也。 【節解】維天之明命,深遠而不息,明命以任,為萬民牧。被任者,受天明命,以覺群性於圓明也。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不怒而人心知懼,生物而大德不居。嗚呼! 大德不期其顯而自顯矣,故天不言,地不語,報應循環,絲毫不爽。古今忠奸皆由天判焉。夫文王之純德,精而不雜,純德即至德無以加乎其上也。蓋曰文王之所以 為文也。夫文者,天經地緯,繼天立極之綱常也。是以文王三綱盡,五常備,為千古之大文。而修聖德以造其極,與空洞真理合而為一而後已焉。是以人列三才之 中,上可法天,下可效地。古人云:世間難得者人身也。既得人身,不渡自性,與不得同,文王亦人也,予亦人也,何其大道大德不及文王萬一乎!其因焉在?在空 知而不實行之故也。嗚呼!世人明知覺自性,率五常以力行不息可造聖域,然空談萬言而無一行,此乃世人之極大通病。深望同胞,既得人身,不可不渡此身也。何 曰渡此身?恪奉格致之功,自覺自性,則我一身正,率自性五常之德以實踐親民之功,不遺餘力,以建聖業,則道成天上,名留人間矣。如是庶幾不負得此一身耳! 囑之,盼之,翹立之高矚矣。 大哉!聖人之道。 【字解】見前。 【節解】至極無以復加,大無不包,微無不入之聖人大道也。 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 【字解】峻作高大解。 【節解】夫聖人之道,其大莫名,波羅流動,充塞於兩大之間,發育萬物,猶春風之鼓蕩也。使物性各盡其極,群迷各覺其性,其峻大之德,真可與天地同齊而純一無二焉。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字解】優優充足有餘之意。禮儀:經禮也。威儀:曲禮也。 【節解】吾昔不明道德之源,禮樂之歸,其源頭何點?歸宿何處也?自得至道後,始徹底明曉焉!夫道德之源者,簡言:即道乃德之源也。禮樂之歸者,簡言:即禮乃樂之歸也。蓋優優之大道,而生禮儀威儀之數;及其禮儀威儀之終結,而仍歸於大道也。 待其人而後行。 【字解】待者等待也。 【節解】夫待其人而後行者,世人休誤會焉!非天生聖人始能行也,然則如何?以上之聖人大道,惟覺自性者能行之。人人誰無自性,在覺與迷之別,故有行與不行之 分。吾謂以上之聖人大道,人人能行,惟人人不行也。因何不行?在心物未慎故也。由是觀之,慎心物,覺自性者,即能行以上之大道,非天生聖人始能行也。人人 皆有聖體,嗟乎!不覓。何勝浩嘆! 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字解】凝者聚而成也。 【節解】至德者,三綱盡,五常備是也。至道者,修性了命,以我心印天心,心心相印是也。如綱常不能盡備,則又安能凝至道,以指破自性之所在,以心心相印,修性 了命也。嗟乎!君子之道,費而隱,費則普傳,隱則單傳。在堯傳舜,舜傳禹,以至於孔聖傳顏曾,及於子思孟子,皆單傳獨授者。夫在單傳獨授時,必須先修至 德,而後以凝至道。如堯之峻德,舜之大孝,禹之大功於天下,皆至德也。孔聖之大化普濟,顏子之德行,曾子之孝行,子思之續心法,孟子之闢楊墨,闡聖道,皆 至德也。故始凝至道而臻至理焉!試由聖道之聖字拆而觀之,聖者,口、耳、王也。乃出我之口,入汝之耳,以授性王之所在地,此為道之隱,故而單傳獨授。降及 末運,人心不古,世風頹敗,皇不忍善惡混淆,玉石俱焚,故不惜至道以垂人間。雖曰修至德始凝至道,然而普傳時期,則不待其修至德以凝至道也。只要一念之善則可求至道矣!此皇天浩蕩洪恩,願世人覺悟,勿失良機焉!是所至囑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字解】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乃自性中五常之德也。道者人人必由之路,以率而循之也。溫者乃學而時習之意。敦者篤實也。崇者高也,乃尊尚之意。 【節解】前曾註之繁矣,但不重申前意,恐聖脈不能連貫也。夫君子者,成德之君子也。然何謂成德?即尊自性五常之德,以自修於內,率行於外,故曰已成德矣。然欲 尊德性,必由學問上進行。何曰學問?即舜之好問是也。然問者,須先自問負何天職?自問性體察否?心源覓否?復向聖經探討格致之功,恪依奉持而不怠也。如是 覺自性於圓明,率五德而致廣大。然廣大五常之德,必由精微之處以修持焉。是以由精微者致廣大,極發其高明自性,以率循中庸之道也。以上乃由內聖之體以達於 外王之用,復由外王之極以歸於內聖之初。故在心之至誠與否,是以效天地之至誠者,雖溫舊書亦新;無誠者,雖誦新書亦舊。此從淺論,則如是焉,然向深解則弗 然。自性者,人人獨具已舊矣!如效天地之至誠以慎心物,自性雖舊,覺之而為新矣。溫故而知新,誠哉是言也。夫由內聖而表現於外者,曰敦厚之德、曰崇高之 禮。所謂誠於中,形於外,良然。至聖內覺自性,外現溫良恭儉讓,此之謂也。蓋至聖之溫良恭儉讓者,乃發性中之自然也。如其不覺自性,雖欲敦厚崇禮,亦不可 得矣。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字解】詩經大雅烝民篇。倍與背同。與:平聲。驕者自滿也。倍乃反背也。默者寡言也。容:保全也。哲者綱常之盡極也。 【節解】此節緊承上意,如上文盡極,則居上位而不驕,為下者而不倍矣。不驕者,不自滿也。滿招損,謙受益,乃聖賢之明言。是以江海不自滿,無細流之不納,故能 成其淵深;華嶽不自滿,無拳石之不容,故能成其高大。自驕者,乃人人之統病也。以上經旨,能以盡極,則居上者變驕為謙矣,在下者,轉倍為順矣。國家聖君在 朝,我之言足以興國,言者何也?中理之言也,理明則言中矣。國家無道,默修自性,足以容身。容者何?大德包容也。縱國無道,大德包容,足以安全我一身矣。 故詩云:既復明其自性,以造乎其極,而外推親民之用,以天下之心為心,眾生之迷為懷。立身行道,整飭綱常,匡正人心,抱老安少懷大同目的,以濟時厄。至於 成敗利鈍,不自後顧,盡天職以聽天命而已矣。然在國之無道時,小人多,君子少。我雖立身行道以覺群性,而知我者寡,罪我者眾,必須活潑玲瓏,從權達變,先 須容我之身,然後行道以容天下之士也。如孔聖之微服過宋,遭遇小人之嫉,此其默足以自容也。是以明哲保身,保身者非惜身也,乃我之一身,負先覺之任,我所 以保身者,非保我色身也,乃保我先覺之任也。然色身不惜,將何以行先覺之任乎?是以保先覺之偉任,而兼保我之色身矣。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身者也。 【字解】好:去聲。烖古災字。專乃專主。反者悖也。烖乃災禍。 【節解】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此等之士不勝枚舉。性被物慾所蔽則愚矣!愚者性微物顯,自用者,自用其血心也。血心流動,凡事作主,百善則無一成;其所成 者,乃罪惡之案也。賤而好自專與愚而好自用,大同小異。賤者乃人心鼓動以蔽自性,賤之所以為賤者,在不能克除人心之鼓動而復自專,則離道遠矣。是以愚而好 自用,賤而好自專,此等之人,雖生乎當今天道普渡之世,而仍悖乎古道,以欺自性。夫古道者,自性之道也。性微物顯,則自性暗淡,古道無光,血心攝權,而罪 惡昭著矣。如是天理循環,絲毫不爽。古今血心用事以傷天害理者,乃轟烈於一時,終難逃天公之明鑑也。及其災及其身,沉淪其性,則後悔晚矣!良可嘆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字解】天子者,受天明命,以自性而覺群性者。議者議論也。制者制定也。度者法度也。考者察核也。文者文化也。 【節解】天子受天明命,負先覺以覺後覺之任。議禮者,議定禮儀也;制度者,制定憲法也;考文者,考核文化,主其體,推其用也。此三事,天子所以用以化民也。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字解】行:去聲。軌:轍迹也。 【節解】今天下者,乃聖人老安少懷大同目的之天下也。大同天下,聖君施政,天下雍熙,萬民內修禮義,外盡天職,所謂其心渾渾,其身樸樸是也。然車同軌者,從淺 論,即車同轍也。深而解之,則非然矣!所謂車同軌者,乃堯舜仁政之車,以開後世為君之轍也。仁政之車,主駛者即聖君賢相耳,唐虞帝典,乃仁政之轍也。嗟 乎!古代聖君賢相,為後世君臣開轍。惜哉!後世君臣,無人以轍由也。是以聖人之深心,欲以中庸大道,化當世後世君臣以推仁政之車,走上先王之轍而不越軌, 始曰車同軌也。書同文者,經書乃聖賢之實學,載諸於書,以為萬世法。故讀書始曰明理,簡言:即求真知,有真知後,按照經書逐步實施。所謂書同文者,即中外 文化相同,而真知真行相同也。如書文中外相同,真知真行不同,如是則與大同天下有何補助哉!是以同文並同行也。行同倫者,乃聖德普及,化南蠻、北貊、東 夷、西狄咸向王化而重倫常,重倫常而實踐倫常,始曰行同倫也。試問今天下能如是乎?由是觀之,乃聖人老安少懷,大同目的之天下也。聖人所謂今天者,內蘊無 限感慨,無限悲傷也! 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字解】見前。 【節解】雖有天子之位,而無聖人之德,不敢制禮作樂;雖有聖人之德,而無天子之位,亦不敢制禮作樂。是以德位兼全,如堯舜以及三王焉!始能制禮作樂也。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字解】杞乃國名,夏裔也。宋乃國名,殷裔也。此二國皆周朝之諸侯也。 【節解】禮者,大道所生也,用以範圍人心,而身有所寄托。故禮須因時、因人、因地而制其宜。是以聖人曰:吾說夏朝之禮,而杞國所存典籍不全,不足以作考證。吾 欲學殷朝之禮,有宋國存其旨焉。然禮至周朝,周公大定,乃禮融會大成也。故至聖從周禮,因其周朝,禮無不周,用無不備,皆因時、因人、因地而制其宜,故聖 人從周焉。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字解】王:去聲。三重:謂議禮、制度、考文也。 【節 解】是以制禮作樂,非德位兼全之人不敢作焉。故天子內修聖功,外施王道,內聖之功者,聖德也。聖德足,而推外王於天下,首須講禮、制度、考文三事,用以化 萬民,以覺群性也。然欲作議禮、制度、考文之三重,必具下文之三重。曰何三重?善德、徵驗、尊位是也。無善德、徵驗、尊位之三重,則不敢作議禮、制度、考 文之三重也。有善德、徵驗、尊位之三重後,而作議禮、制度、考文之三重,則其寡過矣。 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字解】徵:施德,化民之效也。 【節解】是以居天子之位,雖有善德,而未施於民,民未被其大化,則信心不立。信心不立,縱作議禮、制度、考文三事,萬民不過迫於勢從,而不樂於心從也。是以獨 善其身,不如兼善天下,以樹大信於民也。下焉者,雖有善德而無尊位,縱作議禮、制度,考文三事,則民必不信,因其越份故也。不信則身與心俱不從矣!由是觀 之,非有善德、有徵驗、有尊位者,則不敢議禮、制度、考文也。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字解】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道:即議禮、制度、考文之事也。本諸身:有其德也。徵諸庶民:驗其所信從也。建:立也,立於此,而參於彼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跡也。 【節 解】故君子之道,先須修身以立本。施德化民,而復驗其萬民之信仰力也。萬民信從之心重,則施德厚矣;萬民信從之心輕,則施德薄矣。是以由萬民信從之心上, 足以徵驗德之厚薄也。然後再復考察修身立本之道,教化萬民之法,與夏、商、周三代聖主有不合之處否?有違謬之處否?修身之道,教民之法,建樹天地之間,與 天地至誠不息之道有所悖離否?質諸鬼神造化之跡,隱微之處,有所疑竇否?百世以俟聖人復出,有所不制宜之處否?如是深切自省,千考萬慮,各適其中,則我一 人之身,天道之代表也。是以本諸身則性覺矣!徵諸庶民則信從足矣!考諸三王而不謬矣!建諸天地而不悖矣!質諸鬼神而無疑矣!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矣!由是觀 之,修身立本者,在覺自性也。由自性之發揚,而復深切自省,再考再慮,始能有如是之適中也。 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字解】見前。 【節解】天道在人心之隱微,人道在人身之昭著;是以於 隱微而行於昭著也。故感應篇曰: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心之隱微不可不慎也。故君子修身以立本,本立 而道生,質諸隱微之鬼神,如對湛湛之青天而無絲毫之自欺,無一二之疑竇也。百世以俟聖人出現,時代雖不同,而修道立教,詞異理同耳。是以三教聖人所同者心 也。何知其同心也?儒教宗旨曰忠恕。佛教宗旨曰慈悲。道教宗旨曰感應。由是觀之,三教宗旨皆一心也。如堯傳舜,舜傳禹,乃見而知之者也。至聖之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乃聞而知之者也。是以人人自性古今皆同,先後之理,原無異也。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字解】動:兼言行而言。道:兼法則而言。法:法度也。則:準則也。 【節 解】君子者,成德之君子也。所謂動而世為天下道者,具淺論曰:一身之動容態度也;深解之,即自性流動也。自性流動,純善無惡,發揚廣大,以臻至理焉。故君 子之動,推及人人,為天下所由也。君子之行者,以代天行道耳。以自性覺群性,使群性各覺其自性。如孔聖之周遊,代天宣化,乃為天下後世之法也。君子之言 者,言體於德也,德足則言中矣。夫君子之言,乃鑒天下之心統病而言。所謂君子,乃治人之心病者也;非俗子之尚空談,而百無一行也。由言之中,則自知大德具 足矣,是以乃為天下之則也。夫學庸者,皆君子之動、君子之行、君子之言,如人人躬行實踐,亦即君子而已矣。噫!非人人良知不能也,乃人人自暴自棄而弗行 也。良可浩嘆!蓋君子德溢四海,道行天下;遠之者,被其聖化,萬民瞻仰,猶枯苗之望雲霓;近之者,親聆聖音,猶七二賢之效孔子也,如是則愈久愈敬矣。此何 理?猶草木之處春風中,愈久則被惠愈深,近之久聆聖音,則言行有範,知道尊矣,如是安得不愈敬之乎。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字解】詩經周頌振鷺篇。惡:去聲。射音妬,詩作斁。射:厭也。庶幾乃相近之意。蚤與早意同。 【節解】君子成德,覺內溢外,遠者慕德咸仰之,近者聆音愈敬之。夫君子所以為君子者何也?庶幾夙夜。換言之,即念茲在茲,朝斯夕斯,是以永保聖譽於當世後世也。詩云: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由是觀之,聖德之所以成聖德者,惟在覺自性,而念念不離道焉。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字解】祖述者遠宗其道。憲章者近守其法。律者順也。襲者合也。 【節解】孔聖生於列國時代,乃繼往開來,總集大成者也。繼往者,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也,堯舜君臣之道備焉。無為而治萬民,性如海量,心似源泉,大道大德,莫 盛於堯舜之時者。文王曰至德,武王曰大德;文王之仁政,武王之德政,為千古行政之法。蓋孔聖抱老安少懷,大同目的,是以遵依表揚先王之大德也。何曰開來? 孔聖之時者也。可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可以處則處,可以仕則仕,活潑妙運,圓陀自如也。故上律天時,以順為主。順天時者,正所以順人心也。下襲水土者, 隨從水土之流動,厚重之轉變,因地而制其宜,不拘泥也。 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字解】辟:音譬。幬:徒報反。持:乃扶持。幬乃蒙罩陰庇之意。錯乃推錯循環。代:更也。 【節 解】聖人之道,昊天罔極,莫可名焉;猶天之高明,地之博厚,道生之,德成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此所以為天地也。聖人亦然,以民心為己心,群性為自性, 天下有一人迷性,則我明德猶未明至極點;明德未覺至極,安能以臻至理乎?是以天下無不可渡之人,無不可化之士;如有不可渡與不可化者,仍係明德未極,至理 未臻耳。蓋聖人之道與天地之至誠一也,如四時錯行,不失其序,千秋萬古,不移其道,如日月之明,萬古長昭。我有此至誠,可以更助日月之明也。而不可渡與不 可化者,而亦能渡化矣!誠然。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字解】悖猶背也。害乃傷害。川者流行之水也。小德者指一而言。大德者指全而言。 【節解】聖德昭昭,充塞兩大,如雨露之普,莫不均沾。是以老有所安,少有所懷,各得其所矣。萬物並育而不相害者,人秉其全,為萬物之靈,既受聖道所感化,則尊 卑禮讓,長幼有序;體天地好生之德,你我不相殘害。若禽、若獸、若水族然,人亦不宜殘害。如是則始足為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也。道並行而不相悖者,何也?天 道、人道並行不相悖也。盡其人道,自合天道;雖有天人之判,其理則一焉。小德川流者,自性圓明,純然澄清;如小溪之水,瀰瀰流行,只能潤及一身,不能普澤 群性也。然獨善者,雖未造聖域,深恐目下獨善者亦鮮矣!夫聖人則非然,由自性覺群性而兼善天下,大道大德,如春風之鼓蕩焉。是以代天地以行道,普日月以光 明,大德感昭,無不敦化,聖人之所以為大也。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字解】知:去聲。齊:側皆反。別:彼列反。聰明睿知、寬裕溫柔、發強剛毅、齊莊中正、文理密察,以及臨、容、執、敬、別皆詳釋於節解矣!故字解無煩贅焉。 【節解】是以唯天下至聖,唯能慎心物,以覺自性,其下乃自性之發也。何謂聰者?耳無聞也。耳既無聞,要耳何用?所謂無聞者,乃非禮不聞也。耳既無聞,天之音始 能聞於我也。聞於我,乃曰耳順,是非曲直由是辨焉。明者,目無見也。目既無見,要目何用?所謂無見者,乃非禮不見也。既無見,天之見始能見於我也。見於 我,乃曰目明,善惡忠奸由是分焉。睿者,性發心,心役身,莫非皆道也。如是則萬善備矣!知者,心機也。心之源曰性,得覓其源,則大知保身,是以心不動則 已,動則有感遂通焉!如是則如臨高以視下,是非曲直,忠奸賢愚,可歷歷清白矣!寬者,量大。裕者,圓陀。溫者,和煦。柔者,澤潤。此四者皆外儀也。是以內 修大德,而外儀現焉。如是則待人接物,如光風霽月,而大雅容物矣!發者,發而中節也。強者,自強不息也。剛者,至大至剛也。毅者,勇往直前也。如是則順天 之道,執天之行也。齊者,寸心無瑕也。莊者,端正肅嚴。中者,不偏不倚也。正者,無欹無邪也。如是則當世望而敬之,後世被化而仰之。文者,五常之德也。理 者,無聲無臭也。密者,精細無紊也。察者,無微不至也。如是則民情、民隱、民風、民俗可無微而不洞鑒,無處而不分別焉。蓋以上之大道大德,唯至聖者能之, 然人人皆具聖體也。聖體者何?曰自性。試問誰無自性?簡言之,即唯天下覺性者能之,嗟乎!人人具聖體而自棄,惜哉!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字解】溥博:周徧而廣濶也。淵泉:靜深而有本也。出:發現也。 【節解】此言聖人之大道大德,周徧而廣濶,靜深而有本,至誠而無息焉。 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字解】見:音現。說:音悅。 【節解】周徧廣濶之道,如天之高明;靜深有本之德,如地之博厚;是以至聖任大道,普大德,故見而民莫不敬。當世見聖德,而民敬之;後世被聖化,而民敬之也。言而民莫不信,當世聆聖音而信,後世讀聖經而信也。行而民莫不說,當世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後世所以慕道仰德也。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字解】施:去聲。隊:音墜。洋溢乃充滿之意。墜者落也。 【節 解】聖人之德,與天地一體,參贊化育,大道大德,莫可名焉。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中國者,道德之邦;自三皇五帝,以至於今,道費道隱,神龍莫測。至孔聖 時,乃總集大成者也。繼往開來,應時施教,大德大化,蠻貊咸向。猶春風之和藹,不分動植之巨細,而咸被其化也。故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 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敬親愛,以其親其先後之親也。故春風之鼓蕩,猶聖人之大德;春風到處,轉枯為榮,扶萎生妍,莫論植之巨細,面 迎春風,則葉放綻矣!莫論動之大小,面迎春風則體態活潑矣!山以明,水以秀。由是觀之,春風大德,猶聖人之大化一體焉。蓋春風能啟植之枯萎而不能格人心之狡頹也。聖人乃以自性覺群性者,是以聖人之德,猶在春風之上焉。然春風曰和、曰仁;仁者,先天也。故聖人大德,可配天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字解】夫:音扶。焉:於虔反。經、綸皆治絲之事。經者理其緒而分之。綸者比其類而合之也。大經者五倫之達道也。大本者自性所具五常之德也。知者主管也。倚者有所托也。 【節 解】大哉!至誠之道也。夫天下之大經,可一字而代之,曰道。是以五倫達道,莫不由也。唯至誠如天地者,始能經綸天下之大經。換而言之,即唯能經綸天下之大 經者,始能立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大本者何?即聖人任大道、普大德。胸中之大本曰理,以一理而推行聖道,乃所謂立己之本,以立天下萬世之本也。天下之大本 曰理,人身之大本曰性;聖人抱理以施道,故聖人即經綸天下之大經者,立天下之大本者。如是則可贊天地以化育,以知其化育之能事,使萬物各有所倚。倚何也? 倚理與道矣。 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字解】肫:之純反。肫肫:誠懇貌。淵淵:靜深貌。浩浩:廣大貌。 【節解】至誠至懇,以經綸天下之大經;靜深源淵,以立天下之大本;浩大無疆,以配至靜之理天也。 茍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字解】茍不者懇至貌也。聖知之知:去聲。固猶實也。孰作誰解。 【節解】是以至聖覺自性,以知其性源曰理。發自性之聰明聖知,以順天執天,覺諸群性,茍不慎心物覺自性者,安能發自性之聰明聖知以窮其自性之源乎?達天德之天,非清輕上浮之天,乃真空至靜之理天也。通達理天,道生德成之德,惟覺性之至聖能知之。 詩云: 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字解】衣:去聲。絅:口迴反。惡:去聲。闇:於感反。衣:著也。尚:加也。絅:外罩服也。著:昭明也,闇:藏蘊也。章:明顯。淡者薄也。簡:不繁也。 【節解】詩經衛風碩人篇,鄭風豐篇云: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者。正如怪石之藏玉也,是以內著錦衣,外加布袍,乃惡其文華彰著於外也。猶玉生怪石,則同理矣。夫 性石者,人不注意易忽之,而蘊玉密焉。若夫君子之道者,雖處闇然,人不知而不慍,而其大道大德日日彰著,發揚自性之廣大也。若夫小人之道則非然,發露於 外,言張聲狂,以欲人知;如是氣質物慾之流動也,雖明顯露外,其意自性之圓明,愈染愈深,的然而日亡也。故君子之道,平淡無奇,日就月將,不移其度,而人 心親之而不厭,處久則愈敬矣。簡而不繁者,覺性揚性也。文者,五常之德也。慎心物以覺自性,而率自性所具五常之德,以實踐於外也。溫柔宏量,而洞察性源之 理,生物之機,以贊天地之化育矣。是以知遠途千里,必由近之,起於足下也。知道風之昭彰,必自格物始焉。知微之顯者,聖人懷理,理寓隱微之間者,正顯明之 始也。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慎其隱微者,正所以懼心物昭著於外也。洞徹此理,始足以共入聖德矣。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字解】詩經小雅正月篇。惡:去聲。潛乃沉水之意,伏:藏也。孔者微露也。疚者病也。惡者愧也。志者心也。 【節解】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君子之道者,即修性了命之至道也。是以非時不降,非人不傳。潛伏者,即非時之隱也。在至聖乃單傳之時,其所以懷抱親民之宏願,以 期世界於大同者,所傳者非至道也,乃教也。然至道已潛伏於教中矣!而不明顯者,因道應隱期也。諺曰:明傳教,而暗傳道是矣。然雖在隱期,而至道潛伏教中, 由教中微露一線光明,以續道脈之源淵也。夫斯時,已由微露而顯明矣。此何理?時運之不同也。因其三期末劫,人心不古,世風頹落,綱常湮沒,斯文掃地,專以 損人利己為能,勾心鬪角稱奇,以致釀成空前未有之浩劫,目前極大之厄運。是以上天垂慈,降至道以拯善信。斯時至道已普傳矣。願有緣佛子,捷足先登,勿失良 機焉!此由隱而達費矣。故成德君子,內省不疚者,克己也。物慾淨盡,自性圓明,猶白玉之無瑕,有何疚病哉!無惡於志者,志者心也,既已克己,何愧於心。是 以君子之不可及者,慎其心物於隱蔽也。人之不見,正心佛顯露之處,性天燭照之點耳。 詩曰: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字解】詩經大雅抑篇。相:去聲,自省也。愧者受良心之責斥也。屋漏乃室之西北角也。 【節 解】相之自省,即慎心物之謂也。獨處自室,形單影隻,而所戒慎者,屋漏也。屋漏者,即西北之角;西北之角者,後天八卦乾位在焉;是以君子處於獨室,尚不愧 於屋漏,乃其畏乾元之天,懼心物之熾也。故心未動,預守一敬;預守一敬者,乃所謂慎心物於隱微也。言未動,而預抱一信;預抱一信者,正所以懼言之不中理 也。此所謂慎隱微而懼昭著矣。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字解】詩經商頌烈祖篇。假:同格。鈇:音夫。奏:進也。假:感動也。靡:無也。賞作賜解。威乃畏懼也。鈇乃砍刀。鉞乃大斧。 【節解】此承上文而遂及其效。夫在祭祀感格於神明之際,極其誠敬。當斯時,則心無爭矣!無爭之心,自無爭之動;將斯時之心,以持終身,豈不希聖希賢乎!故君子 以道覺化民,不加賞賜,而民競勸為善;不怒聲色,而民威懼過於鈇鉞。此何理?不賞而民勸者,德也;不怒而民畏於鈇鉞者,威也。先施以德,繼之以威;德威並 行,則大化之道備矣。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字解】詩經周頌烈文篇。辟:君也。百辟:諸侯也。刑作效法解。篤:實也。恭者謙德也。 【節解】道德經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謂不顯惟德者,乃與此理同也。是以不期其顯,而自顯矣。諸侯被其大化,而咸效之也。是故君子外儀篤恭,內抱至德;明德之中,自寓親民。明德明於至極,則親民之道大行。如是則天下豈不平乎!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字解】詩經大雅皇矣篇。輶:由酉二音。懷:念想也。詩經大雅烝民篇。輶:輕也。倫:類也。詩經大雅文王篇。載:主宰也。臭:氣味也。 【節解】文王純德,與天地一體,由自性之想像中,理域無極皇謂文王曰:予懷念兒之明德,明於至極;兒之親民,親於至極;可以贊天地以化育,代日月以同明,無聲無色,而萬民咸向聖化,真堪承紅陽之聖運屬實也。之 孝子也。孔聖曰:有聲有色,則著氣象,而欲聲色覺性,則無此理。是以文王之無聲色,以化民者理也。以真空至理,而覺萬民之自性,使萬民之自性,各臻於理而 後已焉。聲色者,象也;聲色以服民心猶不可,況覺群性乎。夫聲色者,只可服萬民之身於一時而已。故詩曰:至德之極,如毛乎。曰:毛猶有象也。上天之主宰, 以真空至理,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一無聲色,二無氣味。無聲色者,清也;無氣味者,虛也;清虛之極,毫無一物,故曰無極。無極者,極於無也。 無,一動則生有,理之中,育氣象;而有盡仍歸於無;象氣終,則仍歸於理矣!如是始能造乎至理之極也。 |
總論
中 庸之為書,一理散萬殊,萬殊總歸一理;神龍變化,天淵兩在也。誠名教之心法,天道之趨徑也。子程子曰:此篇乃孔門傳道心法。吾曰:非然。心法固暗寓內中, 然至聖授宗聖道中心法,相信不在內中也。中庸之道,乃教之心法耳。道、教總須分清,不宜混言。然教中心法,係由道中心法所生。是以欲明道中心法,必須實踐 中庸之道,洞徹教中心法後,始能傳授道中之心法也。是以在至聖時,乃單傳獨授者也。若以中庸為道中心法,則何曰單傳獨授哉?然中庸乃名教心法,正所謂趨天 道心法之徑也。是以在至聖時,乃先修而後得也。夫此時則不然,因時代之不同,天道應運,亦是浩劫空前總結束,大糜爛所致,故理域皇,不惜真寶,普渡大開。天道心法垂示人間,人人皆有得道佛緣,人人皆具希聖之體。故曰先得而後修也。然修者何?實踐中庸之道以成己成人,乾坤眾生,皆理域皇姣生,我得天道,以期眾生皆得天道,此即天道之修功,亦曰外功也可。深望佛性不昧,夙根深厚之士,渾夢速醒,道岸捷登,是吾所深望者也。
跋
學庸一書 垂憲萬世 儒教心法 源淵承繼 痛遭秦火 格致失密庶黎無着 已歷百世 時值陽復 聖道普濟 天委孚佑撥雲見日 補註二章 重闡格致 深願四海姊妹兄弟 讀是書者 精參奧義 率循勿悖心性 合契挽回末運 大同時際 茂田謹跋
學庸憲垂 萬姓同歸 三教源流 一泉之水 儒守中道 倫常循規學庸藏蘊 心法無為 孔聖實學 內中大備 格致階梯 明性遠非痛憶秦炬 文風慘悲 聖門失續 黎庶無歸 歷諸明儒 莫能管窺茫茫天道 莫知所為 時值三期 聖脈闡垂 三教融一 萬法同歸委孚佑 重補精微 宏恩浩蕩 士庶有歸 貧衲深望 四海賢銳讀之循之 堪告慰 浩劫轉旋 慈祥茲垂 顧之盼之 謹跋後贅道濟謹跋
中 庸之為書,一理散萬殊,萬殊總歸一理;神龍變化,天淵兩在也。誠名教之心法,天道之趨徑也。子程子曰:此篇乃孔門傳道心法。吾曰:非然。心法固暗寓內中, 然至聖授宗聖道中心法,相信不在內中也。中庸之道,乃教之心法耳。道、教總須分清,不宜混言。然教中心法,係由道中心法所生。是以欲明道中心法,必須實踐 中庸之道,洞徹教中心法後,始能傳授道中之心法也。是以在至聖時,乃單傳獨授者也。若以中庸為道中心法,則何曰單傳獨授哉?然中庸乃名教心法,正所謂趨天 道心法之徑也。是以在至聖時,乃先修而後得也。夫此時則不然,因時代之不同,天道應運,亦是浩劫空前總結束,大糜爛所致,故理域皇,不惜真寶,普渡大開。天道心法垂示人間,人人皆有得道佛緣,人人皆具希聖之體。故曰先得而後修也。然修者何?實踐中庸之道以成己成人,乾坤眾生,皆理域皇姣生,我得天道,以期眾生皆得天道,此即天道之修功,亦曰外功也可。深望佛性不昧,夙根深厚之士,渾夢速醒,道岸捷登,是吾所深望者也。
跋
學庸一書 垂憲萬世 儒教心法 源淵承繼 痛遭秦火 格致失密庶黎無着 已歷百世 時值陽復 聖道普濟 天委孚佑撥雲見日 補註二章 重闡格致 深願四海姊妹兄弟 讀是書者 精參奧義 率循勿悖心性 合契挽回末運 大同時際 茂田謹跋
學庸憲垂 萬姓同歸 三教源流 一泉之水 儒守中道 倫常循規學庸藏蘊 心法無為 孔聖實學 內中大備 格致階梯 明性遠非痛憶秦炬 文風慘悲 聖門失續 黎庶無歸 歷諸明儒 莫能管窺茫茫天道 莫知所為 時值三期 聖脈闡垂 三教融一 萬法同歸委孚佑 重補精微 宏恩浩蕩 士庶有歸 貧衲深望 四海賢銳讀之循之 堪告慰 浩劫轉旋 慈祥茲垂 顧之盼之 謹跋後贅道濟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