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八戒,更要悟空
我們“悟空”,並非是要去領悟佛學真諦而成佛,而是應該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一些,不必汲汲於功名利祿,以免成為欲望的階下囚,人活世上,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欲望。人生在世,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欲望得到滿足與失落的不斷交錯,於是人便不知不覺地在欲望的海洋中沉浮著,便有了悲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鹹。
有這樣一副對聯,對人生頗有指導和規戒的意義:“鳥在籠中,恨關羽不能張飛;人處世上,要八戒更須悟空。”此聯構思頗為巧妙,分別嵌入了《三國演義》與《西遊記》中人物的姓名,並巧用了雙關。尤其是下聯,更引人深思。
在《西遊記》中,當豬八戒被唐僧收為徒弟時,他自己說:“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於是唐僧為其取了別名——八戒。八戒所說的“五葷三厭”,屬於宗教戒條規定不准食用的八種食物。五葷,是指佛教忌食的五種辛辣蔬菜,即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茗蔥;三厭,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列為教條。不過,這“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實際另有所指。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高廣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視聽歌舞,不食非時食(即正午過後不食)。
這“八戒”對於普通人來說,要一一做到確實很難。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其指導和規戒意義在於它提示了我們,人生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去做的,例如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酒過度、醉心於燈紅酒綠之中這些,無論何時都應該是人生的禁忌。
關於“悟空”,佛教認為,眾生之所以陷溺於生死輪回的苦海而不能自拔,就是在於先天元始而有的“無明”遮障了佛智,使人執著於塵世諸色,貪戀榮華富貴,至死不悟。要排除“無明”,就必須潰破紅塵,證悟“空”諦,意識到我、法皆空。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佛學也是“空”學,“空”字乃佛門教義的根基。如果不參悟空諦,縱然讀遍佛經,也不能成佛。正是有鑒於此,菩提祖師為孫猴子起了個“悟空”的法名。孫悟空到最後倒也真的就“悟空”而成為“鬥戰勝佛”。
對普通人來說,人生要盡可能“八戒”,但更要學會“悟空”。我們“悟空”,並非是要去領悟佛學真諦而成佛,而是應該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一些,不必汲汲於功名利祿,以免成為欲望的階下囚。也許有人會問,若真有如此人生又如何能成功呢?但我們不妨仔細想想,平安快樂的人生又何嘗不是成功的人生?
人生短暫,轟轟烈烈、曲折傳奇也許是一種成功,但安然淡定、平安幸福更是一種成功。
天亮睜開眼,還活著,真好;天黑閉上眼,能睡好,值了。
人生要有思量,更要平常心。
有個人問慧海禪師:“禪師,你可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道:“有。"。"是什么呢?”慧海答:“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有什么區別呢?” 慧海答:“當然是不一樣的!” “為什么不一樣呢?” 慧海答:“他們吃飯時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么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厲害得失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由此可見,心無雜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這需要修行,需要磨練,一旦我們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能在任何場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實現圓滿的“自我”。而我們只有心無雜念,將功名利祿看穿,將勝負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才是真有“平常心”。
我們“悟空”,並非是要去領悟佛學真諦而成佛,而是應該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一些,不必汲汲於功名利祿,以免成為欲望的階下囚,人活世上,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欲望。人生在世,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欲望得到滿足與失落的不斷交錯,於是人便不知不覺地在欲望的海洋中沉浮著,便有了悲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鹹。
有這樣一副對聯,對人生頗有指導和規戒的意義:“鳥在籠中,恨關羽不能張飛;人處世上,要八戒更須悟空。”此聯構思頗為巧妙,分別嵌入了《三國演義》與《西遊記》中人物的姓名,並巧用了雙關。尤其是下聯,更引人深思。
在《西遊記》中,當豬八戒被唐僧收為徒弟時,他自己說:“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於是唐僧為其取了別名——八戒。八戒所說的“五葷三厭”,屬於宗教戒條規定不准食用的八種食物。五葷,是指佛教忌食的五種辛辣蔬菜,即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茗蔥;三厭,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列為教條。不過,這“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實際另有所指。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高廣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視聽歌舞,不食非時食(即正午過後不食)。
這“八戒”對於普通人來說,要一一做到確實很難。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其指導和規戒意義在於它提示了我們,人生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去做的,例如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酒過度、醉心於燈紅酒綠之中這些,無論何時都應該是人生的禁忌。
關於“悟空”,佛教認為,眾生之所以陷溺於生死輪回的苦海而不能自拔,就是在於先天元始而有的“無明”遮障了佛智,使人執著於塵世諸色,貪戀榮華富貴,至死不悟。要排除“無明”,就必須潰破紅塵,證悟“空”諦,意識到我、法皆空。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佛學也是“空”學,“空”字乃佛門教義的根基。如果不參悟空諦,縱然讀遍佛經,也不能成佛。正是有鑒於此,菩提祖師為孫猴子起了個“悟空”的法名。孫悟空到最後倒也真的就“悟空”而成為“鬥戰勝佛”。
對普通人來說,人生要盡可能“八戒”,但更要學會“悟空”。我們“悟空”,並非是要去領悟佛學真諦而成佛,而是應該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一些,不必汲汲於功名利祿,以免成為欲望的階下囚。也許有人會問,若真有如此人生又如何能成功呢?但我們不妨仔細想想,平安快樂的人生又何嘗不是成功的人生?
人生短暫,轟轟烈烈、曲折傳奇也許是一種成功,但安然淡定、平安幸福更是一種成功。
天亮睜開眼,還活著,真好;天黑閉上眼,能睡好,值了。
人生要有思量,更要平常心。
有個人問慧海禪師:“禪師,你可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道:“有。"。"是什么呢?”慧海答:“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有什么區別呢?” 慧海答:“當然是不一樣的!” “為什么不一樣呢?” 慧海答:“他們吃飯時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么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厲害得失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由此可見,心無雜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這需要修行,需要磨練,一旦我們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能在任何場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實現圓滿的“自我”。而我們只有心無雜念,將功名利祿看穿,將勝負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才是真有“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