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十四
前言: 繫辭傳:「易有太極,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業。」
老子云: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所謂道, 就是太極, 一生二是兩儀, 即陰陽相生之理, 化育無窮之妙。中庸二十六章記述天地的博厚精深和偉大, 也了解到聖人的智慧和精神。 經文: 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 則生物不測。」天地之道, 博也, 厚也, 高也, 明也, 悠也, 久也。今夫天, 斯昭昭之多; 及其無窮也, 日月星辰繫焉, 萬物覆焉。今夫地, 一撮土之多; 及其廣厚, 載華嶽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洩, 萬物載焉。今夫山, 一卷石之多; 及其廣大, 草木生之, 禽獸居之, 寶藏興焉。今夫水, 一勺之多; 及其不測, 黿鼉蛟龍魚鱉生焉, 貨財殖焉。 譯文: 天地的道理, 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很完整, 就是:「它對待萬物沒有二心, 所以能生育萬物達到無可限量。」天地的道理, 就是廣博呀、深厚呀、高大呀、光明呀、悠遠呀、無窮呀、現在先拿天來說, 論其小處, 不過是亮亮的一片; 但論到它無窮無盡的時候, 日月星辰, 都繫留在它那裡, 萬物都受到它庇護。現在拿地來說, 論它小處, 不過是一攝土; 但論到它廣大的時候, 就是承載一座華山也不覺得重, 收納了江河與大海也不會洩漏出來, 萬物都由它承載。現在看山, 在小處它不過是一個拳頭大的石塊; 但論到它廣大的時候, 草木都生在那裡,禽獸都居住在那裡, 許多寶藏在那裡開發出來。現在看水, 在小處它不過是一勺水這麼多; 但論到它浩瀚無涯的時候, 龜、鼉、蛟、龍、魚、鼇, 都生長在那裡, 許多值錢的產物也在那裡繁殖著。 參考: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统一体, 充滿神奇奧妙, 是人們探不可及的, 是天文學家. 科學家最想探討的。最早最有研究的是太古時代伏羲聖人, 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 觀鳥獸之文,於是始作八卦。到文王一直到孔夫子聖人, 就知道宇宙是一自然法則, 前無始到無竟, 如環無端。孔夫子在說卦傳贊嘆曰:「宇宙萬象均源乎無極, 秉乎太極, 二氣存乎其中, 天道有二氣為陰陽, 始成其象, 而得以運行日月; 地道有二氣為剛與柔, 始成其質, 而得以成萬物; 人道有二氣為仁與義, 始成其德, 而得以成聖成賢。」天人本合一, 所以學道君子主靜立仁義, 依道而修, 從容中道, 自然吉祥。 |
前言:「尊德性而道問學, 致廣大而盡精微」, 是希聖希賢的君子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向。因為不尊德性而追求知識, 其學失去真理而忘本, 日後必因爭奪名利、權位而失德害眾。只「尊德性而不道問學」, 則事理不明, 智慧難開, 無法救濟天下。
宋朝秦檜是進士出身的大學士, 清朝和珅也是聰明過人, 但沒有注重德行方面, 最後落到害人害己, 或成歷史上的罪人。 經文: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 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 威儀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致廣大而盡精微, 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禮。是故, 居上不驕, 為下不倍。國有道, 其言足以興; 國無道, 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譯文: 偉大啊!那聖人之道!充滿了天地間而發育萬物, 高得像天一樣。寬裕又偉大啊!重要的禮儀有三百項, 細緻的禮儀有三千條, 必須等待聖哲出來, 而後才能實行。所以說:「如果沒有崇高的德行, 最尊貴的道也不能形成。」 所以成德的君子一方面尊崇本性, 一方面致力於學問, 不但學術體系廣大, 而且見解也精密透徹; 縱然到達最高的境地, 但所作所為還是依循中正圓和的道理。既溫習已經瞭解的學識且又增進新知, 存心篤實而崇尚禮節。所以, 身居上位的時候不會驕傲, 處在下位之時也不會悖亂。國家有道時, 他的言語足以興起正道; 國家無道時, 他的靜默也足以保身免禍。詩經上說:「既明白事理, 又多智慧, 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參考: 身居高位的人, 往往利慾薰心, 一心只想: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攀, 而不自知處身於極危險境地, 像劉邦見秦始皇威儀之盛, 便生爭取之心而說道:「彼可取而代之。」 誠於內, 行於外, 聖人的道, 是有體有用之實學, 若能蘊蓄其真理, 化為光輝, 如同食物的營養, 滋潤全身達到「身廣體胖」,改變自己提昇氣質(正己), 再去影响其他(化人), 能使社會的和諧 。所以當一位仁人君子想為生民立命, 為萬世開太平, 必須注重人性、道德後, 修養、理念、德行自然慢慢提昇到極高明的見地, 再廣博的學習,成就博大精深的學術, 而所做所為, 因為有涵養, 就不會表現出冷傲不群的態度才對。因而我們想要成就偉大聖業, 就要時時離開所處的地位, 作客觀而審慎的反省,這樣才能明哲保身, 不會執著在權位上。 .....點擊讀取更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