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七
前言: 有一個廣告詞: 「 只要我喜歡, 有何不可以。」讓很多人拿來當自我意識的盾牌。當自由太過自由, 將發生流弊, 另一種集體意識儼然是這一代文化的病痛---自由要以不侵犯他人才叫自由。
人生在天地間, 有一個小我, 有一個群体的大我。每個小我需要共識, 需要團結。要知每個人沒有權力侵害別人或傷害天地。生命共此一遊, 有緣才聚一堂, 彼此尊重, 也珍惜天地。 經文: 君子之道, 辟如行遠必自邇, 辟如登高必自卑。詩云:「妻子好合, 如鼓瑟琴。兄弟既翕, 和樂且耽。宜爾室家, 樂爾妻孥。」子曰: 「父母其順矣乎!」 譯文: 實踐君子之道, 好比走遠路, 必定要由近處走起; 又好比登高, 必定從低處上去。詩經上說: 「和妻兒之間的感情和睦, 要像彈奏琴瑟一樣的和諧; 兄弟既然投合, 大家便融洽歡樂; 要這樣一直使你的家庭和睦相宜, 一直使你的妻兒快樂。」孔子說:「能夠這樣, 做父母的也應該順心滿意了。」 參考:1.修天道由人道做起, 天堂是遠, 近的是人間; 人與人, 別人是遠, 近的是自身。家庭是小社會,在社會大環境, 人際關係也是要如彈奏瑟琴, 要和諧, 太緊會斷, 太鬆無聲。 參加喜宴, 最好的祝福話, 就是祝他們〝白頭偕老〞, 但認真想了想, 如何教他們白頭偕老?就是包容和接受對方的優缺點。這是真正信任他人, 和相信人之初, 性本善的同理心, 才能散發內心的原動力。 2.學修佛道的人, 要由近而遠, 踏實力行, 所以從人道圓滿作起, 但我們的思維常被累世的業障有所牽制, 知道要孝順, 就是不想聽父母的嘮嘮叨叨, 想躲得遠遠地;知道賭博、喝酒不好, 身心且常被奴役。回天之路找到了, 要預備工作: 參班學習, 改變自己, 影响別人, 有不盡人事時, 不怨天尤人, 有智慧沒情緒, 三毒消滅, 常進佛堂平靜身心, 明理幫辦, 調整自我 , 聖凡兼修,達到人道而天道相輔相成。 (1) 家裡上下一視同仁, 不要猜疑誤會, 大家和和氣氣, 不枉兄弟姊妹一場。 (2) 家人有過, 不宜暴怒, 不宜輕棄, 此事難言, 借他事言之, 如春風解凍, 才是家庭型範。 (3) 各自責則天清地寧, 各相責則天翻地覆。 經文: 子曰:「鬼神之為德, 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 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 齊明盛服, 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 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夫 微之顯, 誠之不可揜, 如此夫。 譯文: 孔子說:「天地上下神祗對人的恩惠、功德, 可算是很大了。看它卻看不見, 聽它卻聽不見, 並能体恤萬物而認為不可遺棄。所以能讓天下的人齋戒清潔, 整齊衣冠, 來奉承祭祀。神祇的靈氣到處充滿, 好像在祭祀者的上面, 也好像在祭祀者的左右。」詩經上也說:「神明來享受祭祀, 無形無聲, 是不可測度的, 又怎麼可以厭怠不敬呢?」神衹的事本來是隱微的, 卻又如此顯著, 所以人的真誠與否無法遮掩, 也是這樣的啊! 參考: 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學習: 更多的書籍如Brian L.Weiss的「前世今生」, 陳勝英醫師的「生命不死」都是告訴人們, 有因有果有報應, 而且命運可改變的。 「心念決定因果, 因果決定業力, 業力決定命運。」印光法師說: 人生是酬業而來的, 我們這身體是業報身, 過去世若造不殺生的, 今生就得長壽健康之果報; 過去世若造惡業, 就得短命、多病、憂愁、苦難等。 我們修持就是要了這些業, 消這些業。從那裡消: 從身、口、意。 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凈其意, 慢慢轉變自己的心念。從懺悔、改過、發願作起。 |
朱熹夫子云: 中庸是誠。中庸是倫理標準。
經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 尊為天子, 富有四海之內; 宗朝饗之, 子孫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 必得其祿, 必得其名, 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 必因其材而篤焉; 故栽者培之, 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 憲憲令德; 宜民宜人, 受祿于天; 保佑命之, 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譯文: 孔子說:「舜可算是大孝了吧!論他的德行已是聖人, 論他的尊貴已是天子, 論他的財富已享有四海以內。而且世世還能接受宗廟的祭饗, 子孫永遠保持這祭典。」 所以有大德行的人, 一定得到尊位, 一定得到厚祿, 一定得到盛名, 一定得到高壽。所以天生萬物, 一定會就其材質而予以厚待; 因此可以種植的就培育它, 要傾倒的就只好讓它倒下。 詩經上又說: 「善良且快樂的君子, 有著盛大的美德, 適合人民, 有益人民, 所以得到上天賜與的福祿。保護他、幫助他, 並且給他重大的使命, 這實在是來自上天所發動的旨意呀!」所以具備大德行的人, 一定能得到天命。 參考:俗語說: 「百善之源孝為先, 成聖成賢必福祥; 萬惡之源首為淫, 喪身敗德招禍殃。」 孔子聖人在孝經開宗明義就說:「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 不敢毁傷, 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揚名於後世, 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身體是父母給的, 不敬父母怎對得起怹們?我們也知道烏鴉有反哺之恩, 羔羊有跪下吸乳之義, 人當如何? 二十四孝裡都只因孝心感動天地鬼神而受人尊敬的。 前人說:人間沒有不忠之臣, 天上沒有不孝之神。所有聖人諸佛菩薩都勸人為善, 以孝為先前條件, 除了孔夫子講「孝經」, 佛陀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和「孝子經」, 舜帝也講「勸孝經」, 更有名的是目蓮尊者「報恩經」, 每篇都是血淚交織, 陳述母親懷胎之苦, 慈愛之心, 表露無遺, 看者無不動容, 而生孝敬。 參考:觀世音菩薩勸孝慈訓: 人莫不愛子, 何不以愛子之心: 侍其父? 人莫不愛妻, 何不以愛妻之心: 侍其母? 子何以順?親何以逆?願天下兒女, 以一分愛子之心: 順其親! 女何以愛?媳何以虐?願天下公婆, 以三分愛女之心: 愛其媳! 為子孫求福, 不如為子孫造福!積金遺子, 未必能守!積德遺子, 受福無邊。 謹小慎微, 則終身無失; 輕舉妄動, 則一事無成!治家, 以勤為先; 善守祖業, 以儉為要! 立身行道, 揚名後世, 即是尊宗敬祖! 古文觀止的三槐堂鉻: 天道必定可靠嗎?但是賢者不一定能長壽; 天道不是必定可靠的嗎?但是仁者必定有好的子孫; 這兩種主張, 將取法那一種呢? 世上論天道的人, 都不等天理成了定論, 便去求證它,所以認為天道茫茫難測, 善人因此怠惰, 惡人因此放肆。盜跖的長壽, 孔子、顏淵的困厄, 這都是天道還沒有定呢!如現在借一樣物件給人家, 明朝去取它, 有的得著, 有的得不著, 但前兵部待郎晉國王公修德在自己身上, 責望報答在天道。公.文武雙全, 忠孝俱備, 公因照正道做,然而不被當時容納, 因此曾經親手種三棵槐樹在庭中道:「我的子孫, 將來必定有做三公的。」 他的兒子文正公, 做真宗皇帝的宰相, 孫子懿敏公, 用直諫去事仁宗皇帝, 位至將帥三十多年, 天將要再興起王氏嗎?怎麼他的子孫, 這麼多賢明呢? 經文: 子曰:「無憂者, 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 以武王為子; 父作之, 子述之。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 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顯名; 尊為天子, 富有四海之內; 宗廟饗之, 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 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大王、王季, 上祀先公以天下之禮。斯禮也, 達乎諸侯、大夫, 及士、庶人。父為大夫, 子為士, 葬以大夫, 祭以士。父為士, 子為大夫, 葬以士, 祭以大夫。期之喪, 達乎大夫; 三年之喪, 達乎天子; 父母之喪, 無貴賤一也。」 譯文: 孔夫子說:「最沒憂愁而且快樂的人, 大概只有周文王吧!有王季做他的父親, 有武王做他的兒子。父親積善修德在先, 兒子繼志承業在後。武王繼承太王、王季、文王三代的餘緒, 經歷一次大戰就滅了殷紂而獲得天下, 自身的聲名從此顯揚於世; 尊貴為天子, 財富享有四海以內, 而且世世還能接受宗廟的祭饗, 子孫永遠保持這祭典。武王到了老年才領受天命, 有許多事來不及作, 到了周公才真正完成文王武王的德業, 並追封太王、王季為王, 又用天子的禮節追祭先公。這種禮制, 後來通用於諸侯、大夫、士、庶民各階層。如果父親做大夫, 兒子只做士人, 那麼葬時就用大夫的禮節, 祭時用士人的禮節; 如果父親只做大夫, 那麼葬時就用士人的禮節, 祭時用大夫的禮節。旁系血親的一年之喪, 只到大夫為止; 至於直系親屬的三年喪期, 則一直通行到天子; 因為父母之喪是沒有貴賤的分別, 都是一樣。」 參考: 夫子之言, 勉勵人努力行德, 以蔭子孫, 並讚許周代的喪禮是合於情理。 易經坤卦文言曰: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點擊讀取更多內容 ....點擊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