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八
前言: 現代學者評論中國的政治傳統觀念, 重在人治, 輕視法治, 且忽略制度, 以致中國始终無法長治久安。因孔夫子說過「其人存, 則其政舉; 其人亡, 則其政息」。
這是一種誤會, 儒家只是倡導禮治、德治、人治, 從來沒有輕視法治之舉。若說不尚刑罰或討厭酷刑, 是實情, 因為儒家認為「嚴刑峻罰」, 只能收一時之效, 非長久之策, 唯有從教化百姓、安定民生入手, 國家才能進步入康樂之境。 經文: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其人存, 則其政舉; 其人亡, 則其政息。人道敏政, 地道敏樹。夫政也者, 蒲盧也。」故為政在人; 取之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仁者, 人也, 親親為大; 義者, 宜也, 尊賢為大。親親之殺, 尊賢之等, 禮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不修身; 思修身, 不可以不事親; 思事親, 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 不可以不知天。 譯文: 魯哀公問為政的道理。孔子說:「文王和武王所施行的政事, 都清楚地散見在書冊之中, 他們在世的時候, 善政就能順利推行, 可是當他們去世以後, 善政也就息滅了。這說明了主政者賢明有道, 則政治很快地就步上軌道, 就像土地一樣, 如果耕作得宜, 則所培植的樹木就可以迅速成長。所以治理國家, 如果能啟用賢明人士, 則見效之快有如蘆葦的生長。」 因此為政之道, 在於能得人才; 選取人才要看他是否能修身, 修身要遵循做人的道理, 做人的道理要以仁德為標準。所謂仁, 就是愛人, 其中又以親愛自己的親人最為重大。所謂義, 就是合宜、適當, 這都是從「禮」上所產生的道理啊!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想要修身, 不可以不事雙親; 想要孝事雙親, 不可以不明瞭做人的道理; 想要明瞭做人的道理, 不可不曉得天理。 參考:春秋時代的衛國有一位大臣叫遽伯玉,他是一位很有名的賢人,很得到衛靈公的賞識與信賴。 依照當時的禮節,臣子乘馬車經過王宮門口必須要下車敬禮後才能離開,但是晚上宮門關閉,又沒人看見,其實不行禮也是可以的。 有一天,衛靈公和夫人南子深夜喝酒閒談,聽到隆隆的車聲到了王宮門前卻停住,過了一會兒車聲才又響起,衛靈公於是問夫人:「你猜這會是誰?」沒想到南子不假思索就說:「一定是遽伯玉。」衛靈公這下可好奇了,問夫人怎能如此肯定?南子說,遽伯玉正大光明,表裡如一,身為忠臣即使在暗處也不會忽略應有的禮數。衛靈公半信半疑,派人追車證實,果真是大名鼎鼎的遽伯玉。 知道真相的衛靈公故意跟他的夫人南子開玩笑,說她猜錯了,不是遽伯玉,而是另有其人。沒想到夫人非常高興,馬上舉杯向衛靈公敬酒說:「以前我以為衛國賢人只有一個遽伯玉,現在多了一位賢臣值得慶賀。」衛靈公一聽,很佩服南子的見識,將酒一飲而盡,笑著告訴她真相。 (我們深夜停在紅綠燈前, 是怕拿罰單。) |
朱熹夫子云: 中庸是最能表達天命、天性、天道的, 也可以說, 天地的本性就是「中庸」。而〝道〞是一個標準, 萬物離了道, 就不成為物, 也不能發榮滋長, 祇有依賴道, 萬物才得以發展。「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
經文: 天下之達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 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 三者, 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譯文: 天下恒常的人倫要道有五項, 而所以能作好這五種人倫要道的德行有三種。君子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兄弟之道、朋友間交往之道, 這五項, 就是天下恒常的人倫要道。智、仁、勇, 這三種, 就是天下恒常的德行。不論要做好那項人倫要道,全須依靠這三種德行, 則是一樣的。 參考: 五達道在先賢的看法 (1) 為人君者對臣要仁慈, 為人臣者對君上要忠心。(2) 為人父母者對子女要慈爱, 為人子女者對父母要孝顺。(3)為人夫者對太太要重情義, 為人婦者對丈夫要堅貞。(4) 為人兄姊者對弟妹要友愛照顧, 為人弟妹者對兄姊要恭敬。(5) 朋友與朋友之間的往來要守信、坦誠相待。 孔夫子說: 「 好學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知道這三項道理, 就知道如何修養自己,知道修身, 就會知道如何去教化別人, 知道如何影响別人, 就知道怎樣治理社會國家了。 參考: 在三達德中, 為何是以〝智〞居在首位, 而不是〝仁〞?因為諸德之中, 雖以仁為標準及依歸, 但必需依賴〝智〞去作判斷, 無智則達不到仁, 故智居於三達德首位, 實合情合理也。 法句經: 「 疲勞路長, 不眠夜長, 愚昧生死長。」一智可除萬年愚, 學修辦當中, 人生路上, 就是要行福慧雙修。有福報很有錢, 只知享受, 不懂得佈施, 是沒智慧, 佈施像井中取水, 永不涸乾, 會一直湧出的。財是貝, 是寶貝, 人人都想要的, 沒錢, 想想, 是累世沒付出; 有錢, 想想, 是上天借我們來管理, 替 上天照顧更多的人, 學習: 范仲淹文正公、Warren Buffett、Bill Gates等人, 有施才有得。 努力行善的人, 縱然最初是以求功德、福報或聲譽為念, 但不斷付出與佈施的舉動, 會慢慢忘卻私念而生起真正的悲憫之心。 知道羞耻的人, 能認錯、改過, 能拒绝不應該做的事, 而且意志力強, 能自我鞭策, 不甘居於人後, 是有勇氣的人。 學習: 吳老師與陳老師都是小學三年級老師, 必須設計一套整体課程。吳老師批評陳老師: 毫無章法, 只重視細節, 使學生沒法應付。陳老師批評吳老師: 不能勝任這工作, 而且偏心, 常罵學生…. 。 大家都很沮喪, 家長也擔心, 兩人被自己製造的問題困住了。我們逆向思维一下: (1) 不同個性, 正好互相學習。 (2) 與其宣判這段同事註定失敗或不圓滿, 不如看我是否能接受這樣的挑戰。 (3) 我不再堅持別人一定要照我的方式做事。 .....點擊讀取更多內容 ....點擊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