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三
經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譯文: 孔子說: 「王道大概不能實現於天下了吧!」 參考: 孔夫子一生僕僕風塵, 週遊列國, 主要是想推行仁恕思想, 實現王道政治的理想於天下, 但當時的君王. 重臣, 一時都難以接受這個理念, 而發出感嘆。 春秋戰國時期, 各國諸侯只想擴展江土, 不體恤百姓活在水深火熱的戰亂中。只有王道治國, 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國家富強, 天下太平,是孔夫子所冀望且難以實現, 一代聖人怎不痛苦、感傷! 參考:蘇東坡的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經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 隱惡而揚善; 執其兩端, 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為舜乎!」 譯文: 孔子說:「舜真是位大智慧者啊!舜喜歡提出問題, 向人請教, 對於淺近平凡或左右親近的話也會留意。對別人的短處不談, 對別人的長處則大以讚揚; 並能掌握一切事理的正反兩面, 而參研出中正無偏之道去治理國政。這大概就是舜之所以成為大舜的緣故吧!」 參考: 好問的人, 應該是謙虛的, 謙虛的人受益無窮; 至少智慧德行都會與日俱增。一個人要具備豊富的知識, 冷靜的心思和中正無私的觀念才能「察邇言」, 所以「善察邇言」, 乃「智」的表徵。「揚善」是功德, 也是一種教化; 「隱惡」也是一種寬恕. 包容的作為。孔夫子觀察入微,舜帝俱備三達德的胸襟, 以身示道, 為修身齊家的典範。 參考2: 做素菜時, 一定會加上調味料, 是為了提升出甜味, 如果加了太多或多種, 就不是調 合而變成混合。眾多的人相聚, 而只喜歡表現自我的話, 團體即不成立。團體並 不是只注意義氣和人情, 還得調和各人不同的個性,如此人與人之間方得以融合。 「佛教教團」之原語為僧伽, 亦即「和合」之意, 所以和尚又稱為僧。 「和」與和平相通, 不戰爭, 並不等於和平, 必須把各人內心的怨怒、憎惡、哀戚予以調和之後, 人心才能得到和平; 倘若只在表面提倡和平, 而私下卻藏著怨怒和憎惡之心, 是無法達到真正的和合了。 ....點擊回前頁 |
經文: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 不報無道; 南方之強, 君子居之。袵金革, 死而不厭; 北方之強也, 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 強哉
矯!中立而不倚, 強哉矯!國有道, 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 至死不變,強哉矯!」 譯文: 子路請教孔夫子怎樣才叫做「強」?孔夫子說:「你問的是南方人所講的「強」呢? 還是北方人所講的「強」?還是你自己所應該學的「強」?以寬大柔和來教人, 對於別人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無理處, 並不予以報復; 這是南方人所講的「強」, 一般人所稱的君子都以這種態度自處。兵刃甲胄日夜不離身, 死也毫不退縮; 這是北方人所講的「強」, 一般人所稱的強者是以這種態度自處。然而真君子卻另有幾種合乎中道的「強」。例如: 平常待人雖寬大和氣, 卻不同流合汚, 這是一種強中的真強。守住中道而無所偏倚, 也是一種強中真強。當國家有道的時候, 縱然顯達得勢, 仍不改變窮困時的操守, 這是第三種強中的真強。當國家無道的時候, 雖然到臨死的關頭, 也不改變平生所抱持的原則與氣節, 這是第四種強中的真強。」 參考: 子路天性好勇, 故有此問。但剛強好勇之人, 常不能下人, 往往因好勝心太強, 而導致不必要的災禍。孔夫子深知子路的性情, 故不作正面的回答, 而先擧出南北兩種所謂「強 者」的偏失, 再把真正的強提出來讓子路比較及沉思。 自古以來, 因氣候. 環境. 物資等差異, 而造成南北方的生活習慣有所不同, 自然對「強」的看法也有不同。 中國先秦時代, 北方以打獵游牧為生, 容昜養成勇敢慓悍的性情, 所以,北方之強, 給人一種剛硬爭鬥之感。 南方的氣候溫和, 物產豊富, 人們比較溫和。而「寬柔以教, 不報無道」 能算強者嗎?在有智的人看來實勝於北方, 古德說:「柔能克剛」是有道理的。南方之強, 強在「長久」, 強在「韌性」, 強在「理智能忍」, 強在「能避凶險」, 強在「易得人心」, 是一種表面不易發覺的「內在之強」。 南方之強屬「守柔」, 北方之強屬「剛毅」,雖然都是「強」, 但都沒合乎中庸道理的真強。「剛硬」之強, 容昜招致外力的毀滅, 而「柔軟」之強, 則容易養成無原則的個性。 所以孔夫子就舉出四種真強---(1)平常待人要和氣, 凡事都要出自善意, 但不會與人同流合污, 作出違反道義的事情, 稱「和而不流」。(2) 凡事要認清立場, 守住原則, 當為就勇為 , 不當為就絕不可為, 稱「中立而不倚」。(3) 國家有道的時候, 能夠不改變未騰達時的操守, 是「國有道, 不變塞」。(4) 國家無道的時候, 雖面臨死亡的関頭, 也不改變平生所守 的氣節, 為「國為道, 至死不變」。來期勉子路。 故事: 楚丘先生年紀已老邁。有次, 他披著大衣, 繫著腰帶, 去拜會孟嘗君, 到了府上,想要快步上前, 卻力不從心。這個情景, 孟嘗君看得很清楚, 開口便說:「先生您老了!年歲太大了吧!您老前來有何指教呢?」楚丘先生喘了一口氣說:「您以為我老了嗎?當然, 如果您要我去奔命沙場, 或者投擲巨石, 跨越障礙, 追捕野獸, 那麼我必定會累死, 也許連做老人的機會都沒有喔!可是, 如果您安排我擔任使者, 用嚴正的語辭對付諸侯, 或是解答您猶豫不決的疑題, 那麼我還算是很壯健, 一點也不老啊!」孟嘗君立即起身恭迎接待, 一臉慚愧的表情。《新序. 雜事》 .....點擊讀取更多內容 |